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果在關係里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如果在關係里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彼此看見,


彼此滿足,


彼此包容,


才能成就一段好的關係。


作者:周小寬


來源丨

周小寬(ID:xiaokuanjoy)


愛是無法讓一個人「續命」的,被愛也不會,唯一讓人活得越來越有力量的方法,是

「自我成長」

我在後台收到了一位讀者提問,


「我去年離婚了,經歷了五年疏離無愛的婚姻,整個人都很低落。



離婚後空窗半年,兩個月前,我因為工作關係遇到一位男士,他比我小五歲,但是人很成熟,心理年齡大於生理年齡,他對我特別體貼,溫柔,這是我夢寐以求的被愛的感覺,他天天給我發微信,關心我要按時吃飯,好好休息。」



「可是最近一周,我覺得他好像變淡了,有一次微信他兩小時沒回我和他吵架了,冷戰後雖然和好,但是我總感覺他沒有以前那麼熱烈,那麼關心我,他開始說他也會忙啊什麼的。」



「他這麼快就厭煩了?這樣的男人是不是一開始就沒打算負責任?這樣的男人我應該離開嗎?雖然我知道我現在對他情感很依賴陷得很深,但是假如他並沒有想過和我有未來,也不能認真對待我,那我還是會下決心離開的。」

提問的離異小姐姐,經歷了失敗的婚姻這一創傷性事件後,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理想的男人:



「體貼備至、天天發微信」,


「關心我按時吃飯,好好休息」。



這樣的男人,出現在她的生命里,已經不能簡單定義為愛情。


有時候,如果只說愛情,事情就會很簡單。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用愛情的名義,負載了太多的東西,最後愛情就被壓死了。



三十齣頭的她,遇到這個男人後,就一瞬間變成了一個特別需要也很享受被人全方位關注和照料的「高需求寶寶」。

從一個大人,變成了一個孩子,這種感覺,當然會,非常非常非常好。


因為我們其實都還沒有做好長大的準備。

特別是長大的我們,遭遇到一些現實的不如意的時候。



比如,婚姻失敗,事業失意,自信崩塌。在創傷面前你會格外需要關係來承接你。

這個時候,你會「退行」,回到一種嬰兒的狀態,你要找的不是一個戀人,一個丈夫,一個伴侶,其實是一位可以將你抱在懷中為你擋風遮雨的媽媽,而你就可以做一個連幾點吃飯睡覺都不需要去考慮的嬰兒。

有時候,我們會用這種方式去逃避成長。

所以,女人在脆弱的時候,總是會被「母親般」的男人的關懷備至給擊中。



男人在還沒有完全成熟到能夠承擔外面的風浪時,也會特別需要一個「母親」般容納他的一切情緒和任性的女人。



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激情雖然會導致戀人短暫的「我願意做你的母親被你依靠」這樣的想法,但是時間長了,畢竟願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生命重量的人,還是少數。



而且也很少有人可以單方面的承接對方的全部,承接是互相的,容納是互相的,這種關係才能永續經營,才能有生命力。




有時,大家都特別想做一個嬰兒,把自己的一切期待、幻想、美好的願景都放在對方身上,就像這個小姐姐一樣,「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種想法和渴望,普遍存在且很正常。

但是,往往存此渴望的人會失望。

因為對方其實並沒有力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人生。

不只是你的伴侶或戀人,而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去承受對方的全部生命。


這種完全地把自己放在一個人身上的「給」,反而會給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壓力,讓對方想要「逃」。



這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因果反應。



你為了被愛而找的一個人,但是你的渴求如吸吮乳汁的嬰兒一般,結果把對方嚇跑了。



為什麼我們在愛情中總是在控制?



因為嬰兒,是不能忍受母親的離開的。



母親離開,嬰兒就會死。

我們的本能里,有未被滿足的嬰兒的那一面,總是在等待著一個無所不能的完美媽媽。



但是我們如果看得到這個本能的驅力,那麼就會發現,其實關係令你失望,也許是因為你的期望太高。



你因為無法像嬰兒控制母親一樣,讓那個人提供給你隨時隨刻的滿足,而崩潰。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為什麼我在戀愛里總是想去控制對方,我對別人都不會這樣。



我的回答是,你像個嬰兒般地去戀愛,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放開,控制的雙手。



我的朋友不會把所有人當做媽媽。

就像這個提問的小姐姐一樣,她在生活中可能也是看上去很獨立的女性。



但是當親密關係里遇到一個對自己噓寒問暖呵護備至的男人,這樣的一種感覺,就吸引了她們將嬰兒對母親的渴望,注入到了對方身上。

嬰兒是無所不能的,嬰兒用哭聲就能控制媽媽,甚至一個表情媽媽就會提供各種照顧,餓了就會奶喝,冷了就有人蓋被子。



一旦你把嬰兒對媽媽的這種潛意識期待,放在了伴侶身上,然後你發現他似乎不大符合這種期待,你就會不自覺地控制和要求。






當期待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失望和憤怒。

就像提問的小姐姐,當對方不再立刻滿足她的需求時,她因為失控而憤怒,她說,也許這是一個沒打算認真的男人,也許他一開始就沒打算負責任。



也許,她是對的。

但是這讓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常常因為伴侶無法給我們提供足夠的接納抱持的「母親般的愛」,因為對方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而極度失望,而陷入崩潰,而無比憤怒。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所見過的小嬰兒,特別是那些做了媽媽的人,


嬰兒其實並不總是可愛的寧靜的,嬰兒也會憤怒,也會攻擊母親。



當他沒有得到即時的回應和滿足的時候,他會面目猙獰,會像個小魔鬼。

這一點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基礎理論,做過母嬰觀察的心理學工作者都會知道。



愛,會生恨。



對於被愛的渴求,未被滿足,就會變成一種恨的存在。

我們對母親的愛和需求,不可能得到母親完美的回應。因此,我們是嬰兒時,也會恨我們「壞媽媽」。



如果媽媽即時滿足我,她就是好媽媽,如果她沒有滿足我,她就是壞媽媽。

極端的好,與極端的壞。



這就是嬰兒般的思維。



所以,觀察到這一種思維在我們的關係中以何種方式存在著,

對於關係,對於你的認知提升,有著巨大的意義。



當你需要被滿足的時候,你究竟在表達的是憤怒,還是在表達愛呢?






其實,愛是人之常情。



假如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之間的善意流動起來,真誠流動起來,沒有攻擊只有接納的話,愛的感覺,馬上就會產生,並且也會被你體驗到。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邊特別特別缺乏愛和善意,那真的需要檢視自己,是不是你像一個失望的嬰兒一般,對周圍的攻擊和敵意太濃厚。



而導致,自己一開口,就是以攻擊或責備的態度,在說話。



缺愛的人,有時候在關係里是這樣的,因為想要被愛,所以很認真地付出,希望以這種方式可以得到對方的回應, 這裡面有「控制」。

這種思路和做法,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埋下了一個隱患。



你為了得到更多愛的回應,拚命的付出,比如更多包容對方,更多做家務,更多操心,更多出錢出力,然而,這些更多和拚命,就已經導致了,你的另一半直接就變成了「比你付出少很多」的人。

客觀的說,其實這種付出少,並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你為了得到愛,在拚命付出,把他變成了少的那一個。



然而,這個時候,付出的那個人是很難看到這一點的。

付出的那個人,他/她 心裡只會想到,既然我付出了這麼多,現在該你用愛意來回報我了吧。

那麼也就意味著,對方已經被放在了一個必須要去回報和給予,如果不給予不愛就是「不道德」的位置上,而將對方推到那個位置上,其實是努力付出的那個人,一手就可以完成的。

因為缺愛,所以付出,渴望得到愛的回應,但是在付出之後呢?

首先,太缺愛而心理預期很高,因此會覺得對方的回應相對我的付出總是不夠的;



其次,以理所應當的姿態(因為前面自己付出了很多),去要求對方愛自己,這種要求已經對伴侶構成了一種攻擊或脅迫,阻擋了愛意自然的流動,久而久之會讓對方產生迴避的心理。



沒有人真的喜歡在一種必須或者被脅迫的感覺里,去給予愛。



或者說,愛是一種主動性的給予。它不可能是被動的給予。



一個人在自己的熱情的驅使下,去每天發 100 條微信都是沒問題的,快樂的,但是他發現,假如自己沒有發到一百條,就被定義為一個「壞媽媽」,一個罪人,一個對不起對方的人,那麼他可能就會本能地想要拉遠距離。



愛情里沒有對錯,我們都在掙扎。

在成長,和成長之間,在孩子和成年人之間,也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貌和身份。

彼此看見,彼此滿足,彼此包容,才能成就一段好的關係。



-

end-




作者周小寬: 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壹心理、張德芬空間人氣專欄作者。首部作品《你不必更好,也很好》正在熱賣。微信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圖丨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簡易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致女人:新年正確的生活方式
這些,都是我想對你說的話!

TAG:簡易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