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朝亡國時一改往日懦弱形象,十萬軍民同殉國,忠臣被俘寧可死

此朝亡國時一改往日懦弱形象,十萬軍民同殉國,忠臣被俘寧可死

(說歷史的女人——第652期)在中國古代史上,若以「霸氣論王朝」,一般都會想到秦漢或唐、明,但若是誰提到宋朝,那必然遭到嘲笑。但是如果去看史載的情況,南宋卻真的是一個例外,或者說南宋是一個很矛盾的王朝。因為若以「霸氣」論,它連邊都不沾,因為它給的形象一直都是軟弱,甚至懦弱無比。但它卻不是一直軟弱,尤其是在家國將覆亡的時候,可以說此朝在亡國時是一改往日懦弱形象,十萬軍民同日殉國,忠臣被俘也是寧可死也不投降蒙元。這在古代史上,可是十分少見的景象。

當然南宋亡國時出現這種情況,跟宋朝的立國意識形態有關。在宋之前的諸多朝代,乃至宋之後的幾個朝代,帝國的治國方略,實質上基本是重武輕文的,一方面是帝國需要將士開疆拓土和保衛自己的領土完整,一方面是帝國的皇帝們需要握著兵權來鞏固自己的權力。總之,武將的待遇在這些朝代,都還是非常高的。

但是宋朝則不然,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奪權立國的方式上,採取的手段是「陳橋兵變」。因此,這成為趙匡胤成功的方式,但同時也是他最忌諱的方式。因此,立國之後,相應的就開始削弱武將的權力,而採取文官治國。這個帝國管理模式,自趙匡胤開始,往後發展,越來越嚴重,結果是文官大權獨攬,不懂兵不懂戰,只會在朝堂高談闊論,而能征善戰的武將們基本都被邊緣化,帝國的武備也隨之頹廢,終於導致了北宋的覆滅,但到了南宋時期,這個祖宗傳統也沒有多大的改變。

但是在將士於朝堂被邊緣化的同時,另一邊則繼續蓬勃發展,這就是文官管理國家的傳統。如果客觀來看的話,戰時側重用武將,和平時期側重用文臣,這才是最合理科學的,畢竟天下是要靠馬上打來,但治理還用那一套當然不行,因此和平時期側重用文官。但這裡面是有一個度的,那就是側重,是稍微傾斜,而不是完全一邊倒。可是南宋朝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沒有吸取北宋滅亡的教訓,反而把宋朝的這個重文輕武繼續發展了下來。

這就很危險了,因為南宋雖然後來在南方立足,但周邊強敵環伺,是不安全的。也就說,這不是和平時期,而是隨時都可能處於戰時,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武大概是要重視起來的。可是南宋,從第一任皇帝趙構開始,就沒有這個打算。

沒這個打算的原因是,南宋朝廷有另一個天真的解決辦法,他們希望通過金錢購買和平。這個解決辦法可行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短時間來看是可行的。因此,就有了紹興和議等卑躬屈膝的和談,當孫子當侄子支付高額的歲貢,都沒問題。甚至為了議和,不惜殘殺自己的手足之將岳飛。

好了,既然南宋朝廷側重於議和,因此,武將的地位就繼續被邊緣化,而文官則繼續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指點江山。那麼從這些情況來看,文官是一身臭毛病,有沒有優點呢?當然有。

雖然宋或南宋時期,出了那麼一些「老鼠屎」,比如秦檜。但是文官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卻有浩然之氣,有風骨,重氣節。比如北宋的蘇軾,官職越做越小,但骨氣卻始終不丟。到南宋時期,這種氣節傳統,在很多文官身上都有體現。有時候,他們愛國的方式看似天真,但他們的愛國卻是最真誠的,是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毅然決然。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南宋的最後之戰,即崖山海戰以及崖山海戰之後的情形。

在公元1278年,在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為核心重臣擁護下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繼續遭到了蒙古大軍的窮追不捨。在南海等地,南宋流亡朝廷和蒙古大軍進行了幾場激戰,結果是鎮守海豐的文天祥兵敗,文天祥本人被俘虜。而守護雷州的張世傑也慘敗,戰船被擊沉。南宋流亡朝廷的根據地雷州失守後,他們繼續逃亡,但是逃到崖山後,走到了絕路。

此時的時間是公元1279年的3月19日,這一天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也被譽為中國古代史上最慘烈的一天。面對戰無可戰之兵力,面對強大冰冷的蒙古大軍,面對復國無望的山河,回想起北宋亡國君臣在金國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和羞辱。南宋臣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不能落入敵人手中。正所謂「誓與故國山河共存亡」。

於是,陸秀夫背著僅8歲的小皇帝趙昺毅然決然從崖山跳下了大海選擇了自殺,接著第二批跳海的是南宋皇族八百餘人,第三批跟著跳下去的是那些死忠於南宋朝廷的忠臣們,第四批跳下的是大批追隨的軍民。根據有關史料提供的粗略數據來看,本次殉國君臣兵民共計約為十萬之眾。

目睹了這一慘狀的文天祥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可見跳海自殺的人數之眾多,也可見當時那種情形之慘狀。或許正是因為親眼目睹了這慘狀,文天祥在被押往燕京的路上,長達8日都沒有進食。

到了蒙元的帝都,忽必烈非常欣賞文天祥,希望能夠重用他,但安排了很多人來做說客,都沒有實現。最終,忽必烈萬般無奈之下,只好答應了文天祥的請求,將他賜死。一代忠臣文天祥在臨死前,從容不迫,面南行君臣禮,禮畢被處死。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就像他的這句詩文一樣,成為後世歷朝歷代賢臣、忠臣的榜樣和楷模。

結語:南宋就是這麼自相矛盾,軟弱起來沒有底線,但在最後的敗亡時刻,卻又表現得風骨剛毅,十萬軍民同殉國,忠臣被俘寧可死。就算結束,也結束得如此氣吞山河,感天動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她夢見太陽入懷 後生下一帝 一舉措決定中國古代上千年治國模式
史上2個落第秀才靠一種方式聚眾百萬起義 雖沒成功卻使兩朝衰亡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