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這1件事,孩子又白白浪費一個新學期
這是一個家長在整個寒假,深深的思考。
小碗編輯部出品
終於要開學了
孩子們將排隊重新進入生產線,
開始了新的一段,標準化的製造流程。
你不可否認:
孩子的同質化打磨,
是現在我們兒童教育的核心。
孩子新學期開學了
等待他們的[全部]將是:
而家長也開始了,
吃飯、睡覺、打怪獸的「遊戲」流程。
雖然這個遊戲並不讓人快樂,
但我們依然樂此不疲。
這都來源於讓人又愛又恨的:
[成績]2字。
從現在開始:
評判孩子的優秀與否,
將是數字化的!
0—100分孩子
這很無奈:
因為孩子能從小學升到重點中學,
從中學升到重點大學,
數字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
留給孩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所以:
隨著學期深入…
全體家長象往年一樣逐漸提高擾民的分貝,
成績好不好=吼的猛不猛。
而同時:
此時,孩子內心的抗壓能力在增長,
內心逆反的魔鬼在變的強大,
所說的孩子到XXX歲就有逆反心理期是扯淡,
都是這樣慢慢形成的。
那麼...
家長很拼=結果很好?
no,no,no,概率論是這樣解釋的:
能憑成績進到重點的終究是少數人,
無論你怎麼著急,
大概率是2/8法則,
只有20%的孩子才有機會。
那是不是:
終究有80%的孩子和家長會失敗呢?
我們該怎麼辦?
那讓我們換個角度找找找答案:
不知道你是否認真觀察過我們成人的世界,
什麼樣的人好找工作?
什麼樣的人找好工作?
又是什麼樣的人,
現在活的比較好?
另外:
你是否還暢想過10年、20年過去了,
孩子長大後的世界。
什麼樣的人能更有存在感?
這裡應該會有一個答案
有特長的人
發揮特長的人
——這,可不是分數能決定的——
可我們的學校教育普遍偏於保守,
分數遠遠>特長培養,
畢竟分數才代表學校和老師的硬實力。
有關【短】與【長】
國內是孩子短什麼補什麼,
補的都是應試所需,
因為想上好學校是不能偏科的。
國外是孩子長什麼增強什麼,
不在興趣班就在去興趣班的路上,
因為好的藤校只憑學習成績是很難進的。
無論現在進階遊戲是怎樣,
在未來拉開距離的:
【一定是孩子的特長是否夠長】
8年來,我觀察過不同年齡段有20多個孩子;
有的對化學有興趣,
大學報考目標很明確,就是化學專業,
大學畢業後出國,很明確就生物化學領域沉澱,
因為有特長,很多名校學都愛要。
有的對編程感興趣,
從小就不斷學這個,家長也很明智的一直培養,
參加各種比賽鍛煉並斬獲好成績,
因為有特長,被省排名前三的中學特招。
有的對畫畫感興趣,
雖然學習分數中游,但一直堅持補這個長處,
畫畫水平比同齡的高3個擋,
因為有特長,早早明確了未來。
有的家長根本不知孩子有啥興趣,
更別說培養了,
到升學時孩子成績不好,不能到好學校,
只能扔下一句狠話:
我後悔原來太縱容你了!
更多的是,
上了好中學,考到比較好的大學,
孩子選什麼專業都是懵的。
孩子是否在童年就擁有特長,
家長是否在孩子童年就培養他的特長,
真的很重要。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說:
技能在兒童期過後,再學就難了,
它有點象游泳,
對蹣跚學步的孩子來說極其容易,
但如果童年時代失去機會,
而等到成年後再學就比較難了。
如果你認同以上我說的,
那新學期開學了,
我們在學習和特長培養上如何達到平衡呢?
首先:
你要學會從學校繁重的作業中剝離時間,
沒有對孩子的時間管理,
一切都是假的。
比如:每天留給孩子一小時,
這一小時是不能被任何事情擠壓掉的。
其次:
你必須要觀察和知道孩子喜歡什麼,
然後從他的興趣點開始補長。
這裡有特長的家長就具備一定的優勢,
家長是畫畫的/工程師/醫生的…
那孩子受你影響會展現一定的興趣和天賦,
那請你注意培養吧。
本身沒有特長的家長,
你需要開始觀察和試驗孩子對哪種展現出興趣,
讓後將他刻意的帶入這個環境,
也許是興趣班,
也許是和有特長家長的孩子交朋友,
讓他能夠享受到同等的環境。
再次:
每個特長成長規律都不同,
你行成規劃,規劃孩子在特長上的進階,
然後就是持之以恆吧。
即使這個特長沒幫孩子上什麼好學校,
也是他一輩子的印記。
你不覺得在未來有跨界能力的人才,
更稀缺嗎?
成功從來都不是靠孩子試卷上的數字定義的,
孩子未來做什麼,
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兒時的愛好和優勢的積累。
雖然國外的教育總讓人感覺好,
但教育不分國界,不能說哪種教育更好,
也不能說成功就是上好大學有好工作,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
自愛,知識淵博和具有專業技能的人。
寫在最後
現在的教育在小學前都是素質教育,
如果這學期你還在天天對這孩子的分數吼,
而不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特長,
這真的讓人沮喪。
沒有特長,
孩子在未來將失去很多機會,
這個學期你會行動嗎?
以上
如果今天的內容對您真的有啟發,
請讓更多的人知道吧,
畢竟,我們多思考,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