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變的你我,那十年中的主板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我也不知道呢。 不過依稀記得十年前的主板長啥樣,和現在的主板比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盤點下過去十年來電腦主板發生了哪些變化和升級。
晶元組更新換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小標題我自己都想吐槽,技術的更新自然會帶動晶元組的升級,從2008發布的P45到現在的Z390,中間經過了P55、Z68、Z77、Z87、Z97、Z100、Z200和Z300等多個時代,但每一代產品的升級幅度十分有限,也因此Intel給人一種擠牙膏的感覺。
內存規格的小提升
2000年-2009年電腦經歷了SDRAM-DDR-DDR-DDR3這4個階段,中間還有個讓人咬牙切齒的RAMBUS。而2009年至2019年這十年里卻沒太多變化,只是DDR3從普及走向沒落,DDR4隨著晶元組的更新逐漸普及開來,畢竟誰都喜歡高頻的內存。
存儲介面的巨變
2009年的主板SATA2依然是主流規格,晶元組原生4個,用橋接晶元後一般能做到6-8個,且SATA2的速度能滿足機械硬碟的速度。2011年SATA3開始普及,雖然對於機械硬碟來說SATA3並沒什麼鳥用,但6Gb/s傳輸帶寬比SATA2提升了足足一倍,給固態硬碟用倒是很合適。
不過隨著M.2的普及,SATA3介面也只能用來接機械硬碟和普通固態硬碟了。順帶提下IDE亡了。
PCI Express提升
PCI Express簡稱PCI-E,2004年由Intel提出的介面規範並在915平台上首次使用。PCI Express誕生之初用來取代AGP8X,以提升顯卡介面帶寬,不過隨著3.0版的發布,PCI Express的介面帶寬大幅度提升。
目前PCI Express介面被廣泛用於連接M.2 NVME固態硬碟、各種高速擴展卡等設備。當然顯卡依然是PCI Express的主要客戶。
音效卡的停滯不前
有人說有競爭才有發展,顯卡領域的競爭確保了技術的革新,但在音頻領域除了新加坡CREATIVE外幾乎沒什麼大的改進。這十年來無非是信噪比更高了,加了音頻專用電容,聲道還是7.1、總體來說沒大的改進。
但不可否認隨著電競概念的植入,廠家也願意在音頻質量上下更多工夫,但這需要晶元廠和主板廠的通力合作。
USB大升級
一直覺得USB才是主板各種介面中升級效果較明顯的那種,十年前的主板USB2.0是主流規格,介面帶寬480Mb/s,實際傳輸封頂33MB,連接移動硬碟說不上慢如蝸牛但速度是不夠看的。
USB3.0出現後一口氣將傳輸速度提升至300MB以上,而USB3.1 Gne2出現後速度再翻一倍,這下連接固態移動硬碟也夠了。
散熱片的與時俱進
微星P45 Platinum
十年前的主板那是堆散熱的時代,摩天大樓般的散熱片豎立在CPU、北橋和內橋之間。十年後的主板大大簡化了這些設計,由於北橋被整合在CPU里,取而代之的是南橋散熱片的大型化,此外廠家對供電單元散熱大幅度加強了。
供電單元的穩步前行
十年前的供電單元與現在比可以說遜色不少,當年12相供電已是高端,如今12相恐怕只是中端配置。供電越多輸出功率越大,同時單個單元負載越低有助於降溫。不過對於追求超頻和強迫症的玩家來說,供電依然越多越好,當然還有數字供電的普及。
RGB的盛行
以前的主板有發光嗎?沒的,最多靠幾個風扇和LED在那跑。現在的主板大多提供RGB控制,一個軟體可控制內存、風扇甚至滑鼠的LED光效,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不過RGB的風扇也不便宜啊。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提及到,比如CPU介面,如果各位讀者覺得有什麼遺漏的可以在評論里回復,過些天我會整理好了再做梳理,感謝各位網友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