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亂世爭霸的致命失誤,三次戰略調整,東吳錯失了可一統天下的良機

亂世爭霸的致命失誤,三次戰略調整,東吳錯失了可一統天下的良機

三國時期,在一系列歷史趨勢之後 天下最終以三足鼎立的對峙局面持續了非常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後世以《三國志》為首的嚴謹歷史文獻以曹魏為主體視角記錄歷史,而以《三國演義》為首的小說演繹或者民間野史則基本上往往蜀漢為主體視角來演繹故事。對於同一時期的東吳政權,往往變成了被忽視的一個存在。

對於曹操先敗於赤壁,之後加上漢中失利,之後曹魏只能依據北方黃河流域統治雖實力強勁但無法南擴的局面我們都有明顯的認識。

而蜀漢因夷陵之敗國力大傷,之後在諸葛亮時期雖不斷北伐卻最終難以扭轉天下格局的歷史我們也非常熟知,但對於東吳政權的得失,我們可能就沒有那樣清楚的了解了。那麼東吳政權的戰略政策是怎樣的呢?是怎麼的失誤造成了東吳最終沒有能夠繼續擴張了呢?

三國局面的形成於三個主要政權的戰略得失息息相關,正是三個政權各自的戰略失誤導致了三分格局的形成。

那麼東吳政權作為一個割據政權,其國家格局是怎樣規劃的呢?在割據時期又採取了怎樣的擴張戰略?又是怎樣的局限性使得東吳政權擴展最終難以繼續?下面我們就三國時期東吳的三次戰略大調整來詳細討論一下些疑問。

一,由越擊益州到扶持劉備的戰略轉變

蜀地的戰略意義不僅早被諸葛亮看在眼裡,在其對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之前,孫權在南方擴展之時也曾將圖謀蜀地作為了一個戰略支點,意圖在曹操完成北方統一之前,將東吳的勢力越荊州而下益州,但直到赤壁之戰這個戰略都未能來得及實現。而周瑜作為這個戰略的首要支持者,之後還曾在赤壁之戰後計劃拿下荊州後圖謀益州,然後消除西方面的威脅,從而在中部的襄陽建立戰略基地發動對北戰爭,從而一統天下。

其實曹操南下之前,是這個戰略的最佳機會,這個時期荊州地區還沒有出現曹操、劉備成型的強力障礙,而荊州的劉表與益州的劉璋政權都較為弱勢,可惜東吳還沒有準備好,就迎來了赤壁之戰。

但這個構想最終因國力不足以應付兩線作戰而被擱置,周瑜的一些冒險方案也被孫權否決,加上之後周瑜過世,西進方案失去了支持者,重視孫劉聯盟的魯肅上台,冒險越擊的計劃變成了扶持劉備奪得益州政權,在蜀地方向建立盟友政權。

二,荊州北進到保守守荊的戰略轉變。

作為一處門戶地區,荊州的重要戰略用途有兩個,一則是東西方向的進軍樞紐的便捷通道,二則是以南攻北的戰略支點。

魯肅的戰略構成中,計劃讓已經盤踞在荊州部分地區的劉備去拿下蜀川然後東吳憑藉荊州北進,但魯肅沒有想到劉備的戰略構想其實也包括蜀漢佔據荊州地區。

而魯肅為支持劉備取得益州,採取了荊州外借政策,

讓劉備通過荊州為底盤西入益州。結果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居然將荊州的歸還日期擅自推遲,並向東吳方面表示要等漢中爭奪戰成功後再歸還荊州,導致邊境局勢迅速緊張,東吳方面最終出兵佔據了荊州幾個區域,導致雙方劃定了臨時分界。

之後關羽主政荊州時的不合作政策導致了東吳最終大範圍向荊州用兵還聯合了曹操集團,最終關羽覆亡,這時佔據劉備反而成為了東吳在西方面的威脅,在這次戰略調整的最大失誤在於,在這次荊州易手當中,襄樊地區被曹操佔取使得北方的戰略門戶出現破綻。而益州對荊州地界用兵又較為合適,於是劉備不久之後率復仇之師大兵壓境,陸遜與其在夷陵苦戰,最後也使用了火攻逆轉了這次危機。相比起周公瑾的火燒赤壁,陸伯言的火燒連營更像是一系列戰略失誤之後的補救。

三,從力取合肥到依託建業防守的戰略轉變

荊州戰略失衡的開始, 使得戰略中心完全轉移到了建業一帶,成為了之後東吳試圖戰略擴張的選擇,那就是攻打合肥然後吞下徐州,以兩淮為戰略支點破局,於是在孫吳在253年之前連續五次戰爭合肥之戰,但在此區域守將的抵抗下均無功而返,最終合肥破局無望。東吳只能在荊州與建業兩大戰略區域採取守勢,最終形成了完全被動的局面,最後失去了能夠爭奪天下的機會。

正是三次戰略被迫調整,導致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形成使得東吳最終失去了戰略平衡,無力再次掀起新的戰略攻勢之下,最終東吳的滅亡也就逐漸變成了時間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手冊 的精彩文章:

為了解放台灣,96年我國出動十萬大軍,卻因此少將背叛功虧一簣
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晚上都干一些什麼?男人的夜生活很豐富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