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聽聽孔子怎麼說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聽聽孔子怎麼說

我們常說「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感嘆上蒼不公,老天無眼,恨不能替天行道,還天下人一個朗朗乾坤。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天地冷漠無情,如同大磨盤一般堅定地運轉著,從來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老子感受到了這種偉力,他在《道德經》中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孔子也感受到了這種力量不可抗拒,他對眾弟子感嘆道:「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換句話,便是《論語》中提到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夫子一生,篤信天命。

信天命,是面對現實的無力,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一生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理念,卻如同喪家之犬一樣到處受挫,難道孔子就未曾動搖過嗎?就像明知道好人沒有好報,又為什麼還堅持要做一個好人呢?我們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

孔子去往楚國,路過陳蔡二國的時候,被亂兵圍困,不許他們前行。很快他們攜帶的糧食就吃光了,隨從也病倒了,但孔子卻更加慷慨激昂地講授學問,整日用琴瑟伴奏著唱歌。

但眾弟子明顯受到了打擊,都有些泄氣,特別是子路,已經滿臉不高興了。於是有一天,孔子找來子路問道:「我的道難道有什麼不對嗎?為什麼到了這個地步啊?」

子路早就滿腹怨氣,很不客氣地說:「從前我就聽老師講過,做善事的人上天會降福,做壞事的人上天會降禍。如今您心懷仁義,堅持德行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處境還如此困頓呢?是老師的仁德不夠,不能被人們信任,還是老師的智慧不夠,不能被人們信服?」

孔子說:「子路啊,你還是太年輕了,如果有仁德就一定會被人相信,那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如果有智慧就一定會被人任用,那比干就不會被剖心了。忠心如果都有好下場,那關龍逢就不會被殺;忠言如果都能被聽信,那伍子胥就不會被迫自殺。」

子路不滿道:「如果真是君子,那就不應該被什麼東西困擾住才對啊!」

孔子說:「能否遇到賢明的君主,是時運的問題;賢還是不肖,是才能的問題。君子學識淵博卻時運不濟的太多了,何止是我呢!況且芝蘭生長在深山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便不芳香;君子修養身心培養品德,不會因為窮困便改變節操。如何做在於自身,是生是死在於天命。晉國重耳的稱霸之心,產生在他逃亡的路上;越王勾踐的稱霸之心,產生在他受辱的地方。所以說居於下位而無所憂慮的人,是思慮不遠;安身處世總想安逸的人,是志向不大,能有什麼出息呢!」

不正是這樣嗎!路邊的野花,不為任何人而綻放;大海的潮汐,不為任何人而守信。它們只是自身品性的自然呈現而已,與結果如何又有什麼關係呢?倘若重耳因為逃亡便放棄雄心,勾踐因為受辱便放棄壯志,又怎麼會有他們後來的成就呢?子路無話可說,出去了。

孔子叫來子貢,又問了同樣的問題。子貢說:「是您的道實在太過博大,天下都容不下您了,何不考慮稍微往下降一降呢?」

其實子貢的潛台詞,還是說孔子堅持的東西大而不當,不能被世人所接受,因此建議孔子迎合世人,適當修改一下自己的理念。子貢是做生意的,所以思考問題也用的是生意人思維,生意做得好,關鍵在於迎合市場。然而孔子卻並不認可。

孔子說:「子貢啊,好的農夫莊稼種得好,但不一定就有好收成;好的工匠手工精巧,但不一定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君子樹立自己的理念,依此創建政治主張,但不一定別人就會採納。現在為求別人採納,連自己的理念都不再堅持,這說明你的志向不遠,思想不深啊。」

子貢估計多少有些赧顏,退下了。過一會顏回進來了,孔子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道太廣大了,天下也容不下。雖然如此,您還是竭力推行。世人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他們的損失,您何必為此憂慮呢?不被採納才看出您是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感嘆說:「你說得真對呀!假如你有很多錢,我給你當管家都行。」

顏回很會說話,既然我們的理念不被當權者接受,那麼彼此便成了對立關係。當權者如果是明君,就說明是我們的理念差勁;我們的理念肯定不差,所以只能證明當權者是昏君。不與昏君同流合污,才顯自身清白;壞人拒絕的東西,才真正是好呢!孔子心領神會,不禁對顏回誇讚連連。

所以我們現在講,好人沒好報,那麼請問,好人憑什麼就一定有好報?莊稼種得再好,遇上天災也不會有收穫;手工做得再精,不是客戶想要的東西,客戶又怎麼會滿意呢!

有人說,某某好事善事做了一輩子,出門卻被車撞死,這不是天道不公是什麼?出門被車撞,更有可能是他安全意識不夠,防範沒做到位,或者大意走神而導致被車撞,這和他人好不好有什麼關係呢?即使是天災,每個人遭遇天災的幾率是差不多的,憑什麼好人就要有優待?如果好人整天往地震帶去跑,遇上天災又能怪誰呢!

什麼樣的原因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沒有一個全宇宙通用的所謂「福德」,可以讓你橫行天下,事事順遂。《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個善人可不是好人的意思,而是能人的意思;善是「善於」的善,不是「善良」的善。

掌握了正確的方式方法,把握了其中的規律,這才叫「善人」。善人與好人,並沒有必然聯繫。

楚漢之爭時,陳平離開楚方投奔劉邦,劉邦大喜,給予重任。後來有人進言說,陳平品行敗壞,曾與嫂子私通,是個小人。劉邦心中起了疑慮,就找到當初舉薦陳平的魏無忌詢問。

魏無忌說,我把陳平舉薦給您,是看中了他的才華有助於您一統天下,而不是因為他品德好。請問大王,如果一個人的品德非常高尚,但是對我們打敗楚國沒有一點幫助,您會用他嗎?劉邦哈哈一笑,放過此事不提。

所以好人不一定就能成事,壞人也不一定就能敗事,成敗與否,無關個人好壞。好人不一定就會長命,壞人也不一定就會短命,首先身體健康與否,與人品好壞沒關係;其次,你眼中的壞人,可能在別人眼中就是好人,又哪有什麼絕對的好壞呢!

而如果真正是一個好人,便不會要求必須有好報才做好人,就像松木自然而直,竹節自然有孔一樣,這是自然而然的。好人是否有好報,又有什麼要緊呢?剛好可以剔除那些為得「好報」才去做表面「好人」的偽善者。

關於這個問題,您怎麼看?歡迎留言參與討論。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品國學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真正圓滿的人生,都是有缺憾的
一幅對聯,寫盡人生!

TAG:靜品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