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有一些德國史的愛好者認為:俾斯麥是反對殖民地入侵的,並拿一些俾斯麥的觀點作為這種觀點的證明。近而說,如果俾斯麥當政,德國就不會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從而和已經進入「金融資本主義」的美國、英國和平發展。

其實,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是思想的固化以及簡單化「國際競爭」特別是「對秩序地把控」。

(1)人的思想是變化的,1870年代俾斯麥思想並不代表日後思想的轉變,更為核心的是俾斯麥有一種執拗思維:懼怕法國再次復興,從而對德法歷史問題進行報復。俾斯麥關於「殖民地」的思考、國際競爭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以:防止法國崛起為標準的

一個人的思想會變化的,不要說一二十年前的觀點會改變,就是一兩天前的觀點因為新事物出現都可能被改變,這並不稀奇。有些人以俾斯麥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觀點說事兒,其實是忘記了「靜止與運動」間的關係。

他確實說過「國家為推行殖民政策所支付的費用往往高於收益,殖民地會帶來種種好處的議論不過是美好幻想。也對外宣布過:在歐洲以外不謀求領土……只要我擔任首相職務,我們就不會推行殖民政策。」

但人是會變的、時事也會變的。凡是上過學的人都知道: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總體關係。

更重要的是,俾斯麥所說的話並非是真心實話。在其執政後期,俾斯麥對非洲進行了殖民就充分說明了,對於「在歐洲以外不謀求領土」並不真實,而且「在歐洲以外不謀求」那麼,「在歐洲以內」呢?前者僅僅是希望這一目標不讓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有所警惕。也就是一種「韜光養晦」。那麼,後者才是實質,用我們中國人的智慧詞語就是——遠交近攻。

其實,1870年代德國剛剛建立,國內外的問題都非常多,他首要面對的就是法國問題。自從「色當戰役」(1870年9月)12萬法軍大敗於20萬普魯士軍隊,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被活捉,法蘭西第二帝國土崩瓦解後,俾斯麥心中就一直在擔心法國會重新崛起並報復德國。

因此,建國初期的德國,其主要目標就是內部發展不能讓英國「誤會」。

(2)俾斯麥使勁渾身解數,無法阻擋一個現實:德國太小,難以依託其大夢想,只能進行殖民

俾斯麥確實認為:國家為推行殖民政策所支付的費用往往高於收益,殖民地會帶來種種好處的議論不過是美好幻想。

他認為德國的虛弱就在於敵人太多、內部問題比較嚴重。當時的德國面臨著法國、沙俄、德意志民族內部受挑唆進攻德國(這說的主要就是奧地利)。因此,俾斯麥採用的是「有節制的歐洲大陸重新平衡」。「三皇同盟」「三國同盟」「俄德法同盟」的複雜關係就是典型。

1873年6月,沙俄和奧匈帝國為了孤立法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殘存勢力,也為了彌合兩國在該地區的矛盾。沙俄和奧匈帝國簽訂了《興勃隆協定》。俾斯麥在兩國簽訂協議之前就積極和兩國洽談,希望加入這一同盟。最終,10月份,德國也加入其中,形成了「三國同盟」。

在這一同盟中,三國各懷心腹事。當時的奧匈帝國對德國也有戒心、沙俄和德國也是如此,沙俄和奧匈更是矛盾重重。當然,三國有共同的敵人法國和奧斯曼帝國。

但是,其後德國、法國、沙俄,又在其後建立了「盟友關係」,即德俄同盟關係、法俄同盟關係,俄國作為中堅力量調節德法關係。

在稍後,德國、奧匈、義大利又結成「三國同盟」,他們的共同敵人就是法國,但義大利和英國關係非常好,德國和奧匈的敵人除了法國外就是英國。因此,這又是矛盾的混合體。

由此,俾斯麥希望在「小而強的國家眾多的歐洲」最大化的維持自己的勢力,並控制法國的崛起。然而,正如當年蘇秦雖有連橫七國的主張,暫時抑制了秦國的擴張,但蘇秦身心俱疲一樣,俾斯麥也同樣如此。

搞來搞去,德國在歐洲仍然是孤立的。但本國的資本主義力量卻不能允許,因為德國太小會耽誤發展本身的資本主義勢力。因此,他們急需要有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思想。從而發展殖民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