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這位美國學者扮演什麼角色?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這位美國學者扮演什麼角色?

近來,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實驗(「CRISPR嬰兒試驗」)受到廣泛譴責,而此前的報道未披露的是,一位就職於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美國教授與該試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值得注意的是,STAT新聞網發現,在去年11月底提交到《自然》雜誌(Nature)的一篇涉及該研究的論文中,萊斯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蒂姆(Michael Deem)是主要作者。

萊斯大學生物工程教授邁克爾·蒂姆(左)和賀建奎。(圖片來源:萊斯大學)

蒂姆系賀建奎在萊斯大學讀博時的導師

首發於STAT、署名自由撰稿人Jane Qiu的文章介紹了邁克爾·蒂姆在這一事件中的角色。該文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台「知識分子」翻譯並刊發。文章介紹,蒂姆重要的作者身份表明,這位知名的美國科研人員,曾在這項廣受爭議的項目中起到重要作用。該試驗簡直點燃了全世界人民的怒火。他的參與可能會鼓勵志願者參加試驗,還為領導這項工作的中國科學家賀「背書」。

STAT新聞網獲得的郵件顯示,蒂姆的名字排在作者欄最末。在生命科學領域中,這一位置是給監督論文研究的資深科學家的。這篇論文題目為「抗艾滋基因編輯後的雙胞胎的誕生」。論文還有其他九位貢獻者,其中表明承擔了研究中的大部分實際操作的第一作者就是賀。

這位中國科學家現在已經臭名昭著。去年11月,他在香港一個國際會議開幕前宣布了一對經過CRISPR技術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女孩的誕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科學和倫理規範不允許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胚胎進入妊娠程序,賀因此受到了強烈譴責。《自然》雜誌也迅速決定停止對賀的論文進行同行評審。

據新華社報道,官方調查後發現,賀的工作嚴重違反了中國政府的規定,位於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隨後將他解僱。調查還發現,賀的項目團隊涉及「海外人員」。調查並沒有對蒂姆進行點名,也沒詳細說明他的貢獻,但他是唯一參與了賀的基因組編輯研究的外國科學家。

一位參與該項目的中國科學家表示,蒂姆不僅僅是一名旁觀者:蒂姆和賀合作進行試驗,並作為研究團隊一員參與了2017年與多名志願者的會面,包括志願者招募和知情同意過程,這些均是臨床試驗的關鍵組成部分。蒂姆幫忙徵得志願者的同意,並通過翻譯與他們交談。這位團隊的中國成員要求不要透露其姓名,因為他沒有與媒體交談的許可權。

「作為美國一所精英大學的傑出科學家,蒂姆的參與很可能在說服志願者同意參加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總部位於北京的非政府組織Health Governance Initiativ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人權律師賈平表示。那些人或許都不知道蒂姆與賀都沒有臨床試驗的經驗。

STAT聯繫的研究人員表示,深入了解蒂姆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到底參與與否,對事件的性質影響非常巨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基因組編輯先驅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說。

蒂姆是一位生物工程和物理學教授,是賀2007年到2010年在萊斯大學讀博時的導師。蒂姆在去年11月關於該項目的初步報道中告訴美聯社:「我見到了那些家長。我在那裡是為了他們的知情同意。」「家長」指的是雙胞胎們的父母,可為什麼他在那裡還是很不清楚。他的言論促使萊斯對蒂姆的參與進行調查。

律師否認蒂姆在項目中進行人體研究

直到上個月,蒂姆的律師發表聲明稱,「邁克爾不進行人體研究,他也不曾在這個項目中進行人體研究。」

雖然蒂姆可能沒有從事任何實驗室工作,例如處理胚胎,可是被列為「CRISPR嬰兒」的論文作者,特別是最後一位作者,是蒂姆參與了研究的強有力的證據,斯坦福大學的律師和生物倫理學家漢克·格里曆如是說。

根據STAT得到的記錄,該論文的早期草稿將賀列為最後一位作者,而蒂姆是倒數第二的作者。但不知因何種原因,作者的順序在11月下旬提交給《自然》雜誌的版本中有所改變:賀被列為第一作者,而蒂姆被列為最後一位作者。

蒂姆拒絕發表評論。但他的律師本周(1月底)發表聲明否認蒂姆是提交給《自然》的論文中的「第一,最後或通訊作者」:「邁克爾·蒂姆過去曾對細菌的CRISPR進行過理論研究,並撰寫了一篇關於『CRISPR-Cas』的物理學評論文章。但蒂姆博士沒有設計、實施或執行與CRISPR-Cas9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或試驗,這兩者區別很大。」

蒂姆的律師大衛·吉爾格(David Gerger)和休斯頓的馬特·軒尼詩(Matt Hennessy)對於基因編輯雙胞胎的父母簽署知情同意時蒂姆在場的說法提出異議。「博士蒂姆那時並不在中國,報道中被編輯CCR5基因的孩子的父母提供知情同意時,他也並沒有參與。」他們在一份聲明中說道。但這與美聯社報道的內容似乎相矛盾。美聯社告訴STAT,報道準確地引用了蒂姆原話,並且它「力挺自己的報道」。

兩位律師沒有回答關於他們是否否認蒂姆以任何形式參與CRISPR嬰兒項目的後續問題。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幹細胞生物學家保羅·克努普夫勒(Paul Knoepfler)表示,蒂姆的參與可能使賀對試驗的推進更有信心。「如果蒂姆一直強烈反對,我不認為賀會做這個項目,」這位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說。而蒂姆的律師並沒有斷然否認蒂姆參與該項目,這一事實說明了他確實扮演了某種角色,克努普夫勒補充道:「我猜測他通過某些重要手段對這個項目提供智力支持。」

蒂姆和賀共同撰寫的基因編輯嬰兒論文曾提交給《自然》雜誌

STAT還發現,蒂姆和賀共同撰寫了兩篇關於臨床前研究的論文,檢測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小鼠、猴子和人類胚胎中的應用——並沒有人因此而懷孕。兩篇論文的「作者貢獻」聲明都說是蒂姆設計了這個項目,並書寫和修訂論文。STAT得到了其中一份論文,另外一份,一位科學家則通過電話大聲朗讀了論文手稿的作者貢獻聲明。

其中一篇論文,去年11月下旬與「CRISPR嬰兒」論文一同提交給《自然》雜誌,作者修改了CCR5基因,該基因編碼一種幫助HIV進入和感染細胞的蛋白質,也就是賀聲稱他已經在雙胞胎中進行改變以保護他們免受感染與艾滋病病毒的基因。而另一篇論文報道了對PCSK9基因的編輯,該基因編碼一種有助於調節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蛋白質,這篇論文提交給了《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兩篇都被拒稿。

兩家期刊都表示他們對任何可能提交的論文內容無法置評,因為它們是保密的。但兩家期刊的編輯都表示他們有自動向所提交論文的所有作者發送電子郵件的政策。電子郵件會通知他們被列為作者,也會給出論文的標題。如果研究人員不知道論文的存在,對論文內容、提交有異議,或不符合作者資格時,可以通知期刊。這可以成為(期刊)拒稿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期刊不會將其發送給同行評審。

蒂姆的律師說「他沒有授權提交與CCR5或PCSK9相關的稿件給任何期刊,並且他不是任何此類稿件的第一、最後或通訊作者。」但是為了回應STAT的後續問題,他們隨後承認蒂姆被列為所有三篇基因編輯論文的作者,並說蒂姆曾要求期刊從所有稿件中刪除他的名字。

除了向《自然》雜誌和《科學·轉化醫學》雜誌提交的文章之外,蒂姆和賀共同發表過八篇論文,最新的一篇是在2017年。雖然沒有一篇與基因編輯相關,但這表明了,賀從萊斯大學畢業至今,兩人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

對於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問題的關鍵是蒂姆參與CRISPR嬰兒試驗是否違反了美國關於人體研究的規則,因為他未獲得萊斯大學的批准。即使他沒有使用聯邦資金進行這項工作,政府法規也對研究人員有要求:他們擬在國外進行臨床試驗時,須得到其所在機構的倫理委員會批准。

至少有兩項在研的聯邦基金,支持了蒂姆近期在自己實驗室開展的工作,一個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另一個來自能源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了一項今年8月截止的為期五年,1200萬美元的經費給支持蒂姆研究的萊斯大學的理論生物物理中心。

蒂姆和他的律師都不願評論他是否已經違反了關於人體研究的聯邦法規,以及他是否在「CRISPR嬰兒」項目中使用了任何聯邦撥款。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監察長辦公室表示對是否開始進行調查無可奉告,而截至發稿美國能源部沒有做出回應。

學者稱其是職業生涯的自我終結

萊斯大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此前並不知道「CRISPR嬰兒」的研究,據其所知,沒有任何一項臨床工作是在美國進行的。萊斯大學於去年11月底展開全面調查,但不願給出更多的評論。

如果蒂姆違反了人類受試者保護規定,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組編輯專家奇蘭·木蘇努如(Kiran Musunuru)博士說,「這就是一次職業生涯的自我終結」。

蒂姆所獲得的所有聯邦經費都岌岌可危。「這可能是一次非常強力的制裁,」格里利說,「可能會讓他失業。」

無論萊斯大學的調查結果如何,蒂姆都可能無法在大學待更長時間了。去年6月,他在香港城市大學做了一個演講,很顯然這是應聘工程學院院長的面試的一部分。幾個月後,他獲得了這份工作,城市大學的一位教授告訴STAT。教授補充說,蒂姆本該在今年1月初擔任該職位,但大學已經任命了另一位代理院長。

香港城市大學新聞辦公室表示,蒂姆可能參與了CRISPR嬰兒試驗,這讓大學重新審查合同,該合同現在狀態為「根據萊斯大學調查的結果待定」。香港城市大學不願明確表示是否確認他的參與後會終止合同。他的律師也不願就此事發表評論。

格里利說:「如果蒂姆積极參与了這項研究,那麼我認為他不適合擔任大學院長。我不會想去僱用他,我也建議其他大學不要僱用他,因為他表現出了非常糟糕的判斷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住不起!120萬美元買套房 超一半加州人準備逃離
神探李昌鈺的傳奇故事與愛情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