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有個「俗講」高僧,偶爾插科打諢,把皇帝都吸引來了

唐朝有個「俗講」高僧,偶爾插科打諢,把皇帝都吸引來了

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長安城興福寺有個叫文漵的和尚,為了給普通民眾講解晦澀難懂的經文,竟然別出心裁,以說唱的藝術形式吸引聽眾,時不時夾雜一些葷段子,調侃一番。

文漵和尚屬於高僧,唐朝的普通和尚稱為僧人,只有夠級別的僧人才能被稱作「和尚」。文漵和尚的「吟唱變文」非常受民眾歡迎,他擺脫傳統經文的束縛,從民風民俗中汲取營養,使這種傳播經文的方式逐步在民間流傳開來。

文漵和尚的吟唱曲調婉轉,清麗悅耳,逐漸和說話伎藝、歌唱伎藝等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曲藝,為後世的說唱藝術開闢了一條道路。

有人認為文漵和尚有「謗佛」之嫌,其實,佛教經文、故事艱澀難懂,想讓普通的漁人樵客、販夫走卒聽得懂,傳播出去,並非易事,文漵和尚偶爾插科打諢,用一些詼諧搞笑的話語,滑稽幽默的肢體語言吸引觀眾,無傷大雅。

用說唱藝術形式宣講佛經故事並非文漵和尚獨創,早在漢朝末年就很流行了,在魏晉南北朝的六朝時期被稱作「唱導」,唐朝時期叫「俗講」。

唐代僧人的「俗講」活動一度在京城非常盛行,唐朝文學家韓愈有詩為證:

「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鐘吹螺鬧宮庭。」

唐朝詩人姚合也留下了生動的詩句:

「遠近持齋來諦聽,酒坊魚市盡無人」

當時的場景熱鬧非凡,江上打魚的船隻都少了,酒店裡也冷冷清清,人們爭先恐後到寺廟聽和尚「說學逗唱」。

唐代的俗講師當中,文漵和尚堪稱佼佼者,他演唱的曲調十分優美,就曾被民間模仿,教坊的樂工紛紛向他學習,當時稱作「和尚教坊」。

《因話錄》記載:「有文漵僧者,公然聚眾談說,假託經論,所言無非淫穢鄙褻之事。不逞之徒,轉相鼓扇扶樹,愚夫冶婦,樂聞其說,聽著填咽寺舍,瞻禮崇奉,呼為和尚。教坊效其聲調,以為歌曲。」

這顯然屬於對文漵和尚的刻意詆毀,但不可否認的是,文漵和尚講解經文期間,為了吸引聽眾,確實演唱了一些「淫穢鄙褻」的段子,使得寺廟擠滿了聽眾。

當時有人譜寫了《文漵子》流行曲,一時間在長安城廣為傳唱。

文漵和尚的演唱風靡長安,把皇帝唐敬宗李湛都吸引過來了。

《資治通鑒》記載:寶曆二年(公元826年),「上幸興福寺,觀沙門文漵俗講。」

李湛是個年輕的荒唐皇帝,估計是太監攛掇的,聽經文是假,黃色小調才是吸引十八歲皇帝的真正原因。

唐文宗在位時期,朝廷整治世風,文漵和尚的說唱藝術首當其衝,被當做惡俗的典型,文漵和尚被判處「鞭笞」之刑,驅逐京城,流放於邊陲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李隆基死後頭骨變成了玉骷髏?故事雖假,帝王家的爾虞我詐確是真
楊業被俘後是怎麼死的?《宋史》和《遼史》記載大相徑庭,令人費解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