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發心有哪幾種呢?我們要如何發心?

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發心有哪幾種呢?我們要如何發心?

佛學知識|學佛修行都發什麼心,佛教發心有幾種呢?

佛教文化中,佛陀教導我們,懂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下,眾生要發心,發菩提心。生活中我們都有順境與逆境之時,從佛學的角度和我們生活中來看,發心就如我們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去用一切正念的思想去完成,去實現。那對於佛陀的教育觀點要發心,都有發幾種心呢?

既然說發心,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佛教詞「發心」的大意。在佛教的文化中,修行人如果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所以,特別是大乘佛教中的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

每個人的發心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發心的動機里所存儲的意念就不同,發心也分很多種心,如虛榮心的發心、顛倒發心、自私的發心和為利益大眾之發心,而我們所發的心儲存在阿賴耶識中,時刻觀照我們當下。那按照佛家的文化,發心主要有哪幾種呢?

第一種:發慈悲心,人我無間佛教文化中有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滅人我對待,必能不分親疏地照顧到周遭的人,自然能與別人沒有隔閡,達到人我無間,所謂「自利利他」,這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第二種:發信願心,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在佛家的經典中,是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之一。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發心立願,我們要常跟隨善知識、老師、古賢大德們學習,有一份發心必有一番成就,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第三種:發菩提心,上弘下化菩提心就是,佛家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一種大願心。這是學佛修行的人都應該發的大願心,能發菩提心,必能進趣菩薩道,要有大慈大悲的菩薩精神,既度眾生,也度自己,所謂「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四種:發無我心,擴大完成佛家講的無我,並不是指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佛家的「無我」是說我們的心境上,我們要包容一切,將別人看成與自己一樣,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犧牲小我,要有菩薩的精神。就如《金剛經》佛教導的,要無住色相而布施。能夠發無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眾之間,融入團體,那麼大眾就是我,團體就是我。所以無我之我,有這種心,更能成就一切,成就你、我、他。

學佛修行要如何發心呢?

發心,就是立大志,就是發大願。發心是一種動力,我們每一個人所發的心有多大,它的動力就有多大。就像我們生活工作中,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一樣,制定正念正業目標,懂得「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那麼學佛修行發心有四種,應該如何發四種心呢?

第一:恥有所不知的發心佛家文化中,常教導我們要有懺悔心,要有慚愧自己許多不知現象,如很多的科技常識我不知道,很多的文學典故我不懂,很多的哲學理論我不明白,如生活中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慚愧羞恥心。因為恥於自己不知道,這樣才能激勵自己發心多學。所以佛家教導我們要廣學多聞,要博覽一切常識,不懂的我們就要多去學習。

第二:恥有所不能的發心就因為恥有很多不知,慚愧自己有所不能,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書不能盡職,我領導人不盡圓滿。慚愧自己的無能,因此要發心,增強自己的能力,能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第三:恥有所不凈的發心時刻參會自己的心地不清凈,心裡常常充滿貪瞋煩惱,常常有侵犯他人的意念等,起心動念之間,我們是否常常心懷陰謀詭計,充滿種種貪慾等現象。因此,要發心來改善自己、凈化自己,如果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做的很好,那麼我們就會鬆懈下來,不管是對於生活還是工作,每一件事都是如此。

第四:恥有所不善的發心

懂得懺悔、慚愧自己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如沒有儘力去做好善事,所以今後要多發心多做一點善事,在有能力前提下,多布施,多帶給別人歡喜,也就成就自己。布施不僅僅是錢財的布施,所謂「日行一善」是中國傳統的美德,也是佛家提倡,樂於助人也是一種布施。

佛家的「菩提心」包括三心:

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自利利他,所謂利樂有情一切眾生。

菩提心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般,把我們關照得清清楚楚,儼然實現,但事後卻一點痕迹都沒有,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凈,那就是給自己增加煩惱,所以佛陀教導人們要無住於相布施,要有無所求而多從善。

經典中有云:「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眾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輪迴,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

不管是學佛修行人,還是我們眾生,生活中發心發願也是我們必要的,有大發心、大發願我們就能跟隨著我們正念之心去創造我們的美好生活,功德福報自然來。就如《生活禪》倡導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果我們能在學佛修行中智慧的應用佛家的教導,也能把佛法智慧融入我們生活中,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思想,我們必定心安自如,福報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再好終究他是男人 的精彩文章:

TAG:再好終究他是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