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佛菩薩才是多情人!

南懷瑾先生: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佛菩薩才是多情人!

唐人元稹的詩中曾嘆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其實,就是夫婦之間,相保也有困難。我們民間有兩句俗語說:「妻共貧賤難,夫共富貴難」,一個女人如果嫁一個窮丈夫,是很難和這位窮丈夫共患難的。相反的,一個男人到了中年以上,發財以後,一有功名富貴成就,就會打主意娶小老婆或者金屋藏嬌了,這也是人之常情。

我們就由人生的緣開始,稍微縮小一點,談談男女夫婦的因緣,透過這個觀念來了解佛法的問題。中國人有句俗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還不透澈,一針見血的講法,應該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難念的經都是從因緣來。佛學講因緣,有三項內含、四種關係。三項內含即是善緣、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就是不善不惡的緣。譬如我們做人幾十年,有許多接觸過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次,過去了也就忘了。蘇東坡有句詩說: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個夢,夢醒便忘,這種緣屬於無記緣。至於佛說緣的四種關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說明我們這個生命不只這一生,有前生;不只是這一世的前生,還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樣有很多很多來生,數不完。這是從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來講因緣的四種關係。

現在我們把因緣的範圍縮小,談談大家本身最親切的經驗,也就是男女間、夫婦間的問題,從此來體會很難解說清楚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小時候讀書看了很有趣,記了下來。後來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看自己,看別人,深深了解這副對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學。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緣,有的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有父母兒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結為夫婦,然後生兒女,美其名曰天倫之樂,其實從人生深一層的體會來看,沒有樂,只有苦,不過人都是喜歡苦中作樂罷了。城隍廟的這副對子,將整個人生因緣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內了。

我們學佛的人看人生,從因緣的方面來看,比一般人要來得深刻。以佛學的觀點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緣、善緣,不管有沒有結為夫婦組織家庭,大都不超過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說,像《紅樓夢》、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覺得男女間感情的你儂我儂,非常可愛,令人欣羨,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學分析,一分析他們所謂的濃情蜜意時間的持續也不過幾年的美景而已。因為它是短暫的、片段的,所以就覺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維持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感情幾十年,甚至永遠,這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佛經上稱我們這個世界為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中譯就是堪忍。這個世界缺點很多,沒有一個人生是圓滿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還是要能忍,還是要接受。

由娑婆世界的道理,我們再把範圍縮小來講,談談杭州西湖的故事。清朝女詩人馮小青的墳墓在杭州小孤山上,她是個才女,人也長得很漂亮,年紀輕輕就遇人不淑,結了婚才知所嫁非人,先生早已有了太太,因此痛苦一輩子,抑鬱而死。馮小青這一生遭遇差不多是代表了大部分人類社會或舊時代的女性,為了家庭,痛苦犧牲的寫照。

馮小青的學問很好,文學修養也高,也有專集留下來,我年輕時最欣賞她的一首名詩,今天迴向給全世界所有的女性。馮小青的人生遭遇很痛苦,因此天天拜佛,拜觀音菩薩白衣大士。她在白衣大士前發了願,寫下這首詩:「稽首慈雲大士前,不升凈土不升天,願為一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由於親身受苦,也看到人間夫婦很少有真正快樂的,因此,她不求死後升天,或往生凈土,而願化作菩薩凈瓶中的一滴甘露水,灑向人間,希望將來世界上的夫婦,永遠幸福快樂美滿和諧。

以馮小青這樣一個悲慘的遭遇,她的因緣是痛苦的,可是她學佛以後,天天拜佛所發的願,不像我們求發財,求保闔家平安,她感於人間夫妻有許多不如意而願變成觀音菩薩凈瓶中的楊枝水,加被世上每一對夫婦平安、幸福。我常常跟一般年輕的女同學講,我們學佛人不要認為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其實這首詩應該當成佛經看,在詩中痛苦感情的背後沒有埋怨,也沒有恨,她了解人生就是還債,很痛快地去償還,而且不只自己還債,還願意為世界上所有人還債,所以能寫出「願為一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這麼動人的詩句,不為自己的痛苦所困,而是把自己的痛苦體會了,想到世界上其它女性的痛苦,以她學佛的大願力,希望自己將來使人間每一個家庭美滿和快樂,這就是從心理上,如何將惡緣轉成善緣的具體實例。從這位女性的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學佛的人該如何對待和處理所遭遇的惡緣,使自己得到平安。

今天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的層面,看來很安定很繁榮,但是每個人心理都很痛苦。我看看許多朋友夫妻兩人很可憐,兒女長大了成家的成家,搬到外面成立小家庭,兩個人待在家中,我看看你也不像年輕時時那般漂亮,你看看我頭髮都白了,沒得看了,早已不是當年一起買電影票看電影那種愛情了。將來中國社會這種情況恐怕愈來愈嚴重,談到人生的經驗,到了中年,哀樂就不大分了,悲哀與快樂都差不多木然了。 因此過了中年到老年,奉勸大家最好是學佛。

小時候我家有個廟子,從宋朝幾百年下來的家廟,歷來曾經出過很多高僧,我父親告訴我,其中有位高僧的對子很好:「得一日糧齋,且過一日。有幾天緣分,便住幾天」,就是說明空的洒脫境界。人生有如此解脫的心境,那麼對自己一輩子的因緣遭遇便能處理得非常美滿了。

摘編自《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談緣》

------------

「妻共貧賤難」,一對夫婦結婚,很貧窮沒有地位,妻子能一心一意過日子,不想離婚,很難得!「夫共富貴難」,男人們、做丈夫的,到了中年以後發了財,如果不出花樣,那這個是好丈夫、好男人!有些就想辦法玩花樣去了--回來的時候,「我公司忙」,或者是「我生意忙」,就是這樣。

一般來說,世界上的人,錢越多啊造業越大,尤其是我們這些男性的朋友,「妻共貧賤難,夫共富貴難」,男女之間結了婚,到了中年,太太帶著孩子,丈夫發了財,有了地位、有了錢,就不乖了。他很窮的時候,想不乖他也沒辦法,有了錢就靠不住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錢財並不是好東西。

《楞嚴經講座》

------------

社會上有句名言,「妻共貧賤難」,古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是另外有一句「夫共富貴難」,兩個人結婚的時候窮得不得了,到了中年慢慢發達了,男人有錢有地位了,對不起,大概花起來了。本地有一句話叫「老來花」啦!那時夫妻共富貴就難了。不過現在的社會不同哦!男女都一樣,共貧賤不容易,共富貴更難。據我所了解,現在社會家庭,許多中年以上的夫婦都各管各的了,這種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太多太多。

所以我常說從前城隍廟的一副對子,你就了解了,「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男女關係變成夫妻是前緣,不是善緣就是惡緣,有時候吵架一輩子,那是惡緣來的;「兒女原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明白了這副對子的內涵道理,你就懂了六親眷屬都是宿債,或是欠債或是還債。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生命道理,是因緣和合,這是非常深奧、微妙的,不是平常人所容易了知的。這個前生不是講一世,是多生多世以前的,是這個關聯。所以不要再怨恨了,欠的債要去還,勇敢面對現實。

《列子臆說》《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習禪錄影》


南懷瑾老師:談戀愛,是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

以前我到大學授課,同學們逼得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後來被逼著沒有辦法,我說:愛是自私的,因為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你說這是不是自私?愛是絕對自私的,愛是佔有的,愛是痛苦的根源,愛是煩惱的根本。總而言之,愛是由我而來,我是由妄想而來。

我們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而來,妄想有個我,悟道就是把這個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眾生因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後就我愛你,你愛我,愛來愛去。所以,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佔有。你看!每個人生下來都在抓、抓,抓了一輩子,最後抓到殯儀館,終究抓不住了,「抓」換個佛學名詞就是「執著」。

諸位年輕的同學們很喜歡讚歎愛情,而覺得欲則是墮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聖經里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他們兩位本來極純潔而善良,由於受到蛇(魔鬼)的誘惑,吃了蘋果,因此有了煩惱,生育了人類。我們姑且不論這個說明人種來源的故事是對是錯,透過這個故事的描述,表達了「欲」是人類痛苦煩惱的根本。我們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為根本;到了色界,則偏重於愛;到了無色界,則升華為情。宇宙中的三界眾生,都在情、愛、欲的困擾中。古人有首詩說得極好:「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如果沒有情愛則不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只要有嗜好終究是生活的拖累。

佛說:「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男女兩性的欲是從愛而來,我們的生命則由慾望而來,男性的精蟲與女性的卵子與我們的愛欲相結合,便有了我們。而我們都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愛惜生命呢?還是以欲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世界的人都喜歡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誰?是自己,對不對?在鏡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麼看怎麼美,百看不厭。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會如此愛惜生命?這就是欲的本身,「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循環不已。眾生愛己命的欲最嚴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所以,以人類文化來說,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現象。若論及愛情的哲學,愛情的出發點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慾與貪念呢?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生死的原因。

有了愛欲之心以後,更產生自私的佔有慾,然後,合於我心意的就是順境;達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違境。順境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違境就產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來的,與欲相違,或是慾望不滿足,便耿耿於懷,渾身不自在,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貪求和物慾掉入名利的牢籠呢?

「背愛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違背了「我」的愛欲,憎恨和嫉妒便產生了,這種身心的煎熬誰沒嘗過?青年朋友談戀愛也是這樣,我看得順眼,合我意的,我就愛,愛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這是人天生的佔有慾,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樣。女性的嫉妒在愛情上表現得突顯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現上範圍廣,你的學問比我好,你開得車比我大,你戴的手錶比我名貴,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於這些心理的作用,「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便促成種種不同的行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獄餓鬼道里去,萬劫不復了。

《圓覺經略說》

------------

多年前,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我,愛情哲學的內涵是什麼?我的答覆,最愛的是我。所謂「我愛你」,那是因為我要愛你才愛你。當我不想,或不需要愛你的時候便不愛你。因此,愛便是自我自私最極端的表達。其實,人所最愛的既不是你,當然更不是他人,最愛的還是我自己。

那麼,我是什麼?是身體嗎?答案:不是的。當你患重病的時候,醫生宣告必須去了你某一部分重要的肢體或器官,你才能再活下去。於是,差不多都會同意醫生的意見,寧願忍痛割捨從有生命以來,同甘共苦,患難相從的肢體或器官,只圖自我生命的再活下去。由此可見,即使是我的身體,到了重要的利害關頭,仍然不是我所最親愛的,哪裡還談什麼我真能愛你與他呢!

年輕人談戀愛,應該懂得戀愛的哲學。凡是最可愛的,就是愛得死去活來愛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纏綿徘側的戀愛小說,描寫到感情深切處,可以為他殉情自殺,可以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他們你依我依的美滿時間,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紅樓夢》,也不到幾年之間就完了,比較長一點的《浮生六記》,也難逃先甜後慘的結局。

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雖然有那永遠追求不到的事,卻同李商隱的名詩所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豈非值得永遠閉上眼睛,在虛無飄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無之間,該多有餘味呢!不然,睜著一雙大眼睛,氣得死去活來,這兩句詩所說的人生情味,就沒啥味道了。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惆然」,名利如此,權勢也如此。即使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間,也要留一點缺陷,才會有美感。例如文藝作品的愛情小說而言,情節中留一點缺陷,如前面所說的《紅樓夢》、《浮生六記》等,總是美的。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絲裂痕,擺在那裡,絕對心痛得很。若是完好無缺的東西擺在那裡,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絕不心痛。可是人們總覺得心痛才有價值,意味才更深長,你說是嗎?

《老子他說》

--------------

譬如男女問題,有位學生問我,男女之間,難道沒有純粹的友誼存在嗎?我說:幾乎沒有。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不過很難有。因為男女之間就是我愛你,如果我愛你,你不愛我,你就會「莫益之,或擊之」了。

很多女生要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因為戀愛哲學就是:我愛你時就愛你,我不愛你時就不愛你,完全以「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是為「我」,為「自己」,不會真正去愛人;有時即使做到愛人,也是為了「我」的需要而愛。所以說:這個愛的邏輯都是以「我」為中心,由「我」而來。假使真做到了無「我」,那個愛不叫愛,就是仁,是慈悲。這種愛社會很少見,或者有兩個人能做到,一個人已經死了,一個還沒有出生。

《易經系傳別講》

--------------

我常常跟年輕同學們講愛情哲學,我先說個笑話吧:我在大學裡頭有時候擔任講哲學的課程。有一次,在輔仁大學講課,一位女同學送上一個條子提一個問題,「老師,你不要講人生哲學,講愛情哲學吧」。我把這一個條子一看,就放在旁邊。我說,下課再講。後來下課,我又忘記了。第二堂上課,這位女同學很厲害,死活不行,又再提出來。

我說,「有位同學要我講愛情問題,到現在我不曉得什麼叫愛情。據我了解,愛情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任何的愛情就是『我』愛你,因為有『我』,『我』不愛你就不愛你,所有都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愛。」

當年在大學裡,我跟年輕的人講,我說你們懂得愛嗎?我看沒有什麼愛。男女關係,不管你偷情也好,做愛也好,怎麼也好,我常常發現夫妻一輩子的人,生了兒女一大堆,可是他們沒有愛情。即使懂了愛,也沒有情。那麼所有人是幹什麼?只一個「欲」,男女的「欲」,什麼叫「欲」?一點荷爾蒙在作怪!內分泌的問題。等到內分泌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我常常告訴年輕人,情、愛、欲是三個層次。一般人青年時都是欲,都是一點荷爾蒙,拿儒家的觀點,都是「氣之熾盛」,荷爾蒙的變化,內分泌的變化,完全是欲。所謂「我愛你」「不愛你」,那是聽肉體上荷爾蒙的指揮,這個完全屬於欲。「欲」是彼此的發泄,沒有什麼懂得愛。愛,就真不容易了。愛跟欲就不一樣了,那才是真愛。當然你們喜歡養小狗的,嗨喲,幾萬塊錢買一條小狗,抱著又親又吻,那個說不定還有一點點愛。那麼這個愛很自私的噢!格老子願意喜歡這條狗,我不喜歡還是把它燉去吃了,還是為我(眾笑),這個算是愛。情,這個就難了,那就很高了。情是已經離開了欲,離開了愛,才談情。

《南懷瑾講演錄》

---------------

我在大學任教哲學課程時,看到現在的青年同學男的女的都蠻調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學要我講愛情哲學。愛情究竟是什麼東西?這種問題使我很難答覆,有時被逼緊了,就老實告訴她們愛情的哲學基本就是自私,人類的我執。不管描寫愛情怎樣好,愛情基本是我愛你!愛與不愛,都由我出發,不論是男是女,我愛你,是我在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一切都是為了我,全從自私觀念出發。

因此,愛情在文學境界是幅畫,這幅畫是理想的,很美;實際上不美,世界上許多愛情小說、愛情故事,使我們看了掉眼淚,非常吸引人,非常動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幾乎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了,這個故事便失去了文學趣味。等於以前我們古老的戲劇,像從前各種地方戲、京戲、台灣的歌仔戲,唱的都是私訂終生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一點意思也沒有。至於落難公子中了狀元,兩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輩子,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我說,什麼叫戀愛啊?自私到極點就是戀愛的最高峰,因為戀愛的時候,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所以一切都要聽我的,這個就是戀愛哲學,自私到極點就叫愛。對不對不知道啊,請你們諸位年輕同學給我評論一下。

《南懷瑾談緣》《列子臆說》


南懷瑾老師:將來的男女都是交交朋友拉到,婚姻家庭觀念越來越淡薄!

現在大家處在工商業發展發展的社會,個人的人生觀很重要,這是我必須告訴大家的。我現在感覺到,中國的社會非常奇怪,這個演變,將來怎麼樣?我不敢想像。今天全世界,尤其以中國社會做代表的話,將來的社會,沒有婚姻家庭制度了。知識越普及,家庭觀念越淡薄。尤其國內只生一個孩子,非常嬌貴。我在美國的時候,常常跟美國人講笑話,我說你們非常傲慢,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中國有句老話,「國清才子貴」,一個國家社會安定了,知識分子有學問的,變成名士,就貴重了。「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嬌」,家庭富有了,孩子就驕傲了,教育就成問題。

當年,我在大學上課,我這個人有個不好的名聲在外,就是騙人的名聲。一上課,本來說八十人,結果來了一百多人,走廊、窗外都是人。講課的時候更奇怪了,一班八十幾個學生,六十幾個都是女的。喲,我說你們這些女孩子是考取了哲學系的嗎?要不然就是聯考考取了隨便分發過來的。世界上學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學哲學。哲學是「瘋子」的學問,學了哲學,人會「發瘋」的。再不然學會了以後,只好到街上看相啊,卜卦、算命用的。我說你們怎麼搞的,學起這個來了!希望你們做一個賢妻良母,你們上大學了,乘年輕趕快談戀愛,早一點結婚,不然大學畢業找不到老公的。因為大學畢業要找一個碩士丈夫,碩士要找博士,東選西選,將來種田郎都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幾十年前,我已經看到很嚴重了,現在更嚴重了。

你看中國的家庭倫理,對不起哦,現在的女同學們女同志們,都不會做飯做衣服,但是如果男的不會做飯的話,連老婆都討不到。所以館子越來越發達,沒有家庭生活,社會問題就來了。這是這個時代的趨勢。

人為什麼要成立家庭,要結婚?我常常說,好好地談戀愛,慢慢地結婚,談戀愛時都很好,一結婚常常出問題。中國古人教你夫婦之道,有一句話「相敬如賓」,「賓」就是客人。客人來了,明明家裡正在罵「你媽的、你娘的」,看到客人來了,嘴一咧:「啊,你好啊,請坐啊。」這叫對待賓客。夫妻兩個相敬如賓,都要保持一個距離。談戀愛的時候,決不說真話的。所以西方人講:「誤會了就結婚,了解了就離婚。」結婚了以後,說了真話,完了。相敬如賓,就是我當年在台灣看到的,公共汽車後面寫的兩句話:「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叫相敬如賓。

講到價值論,包含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或者是結婚的價值,或者生兒子的意義。我也告訴人家,中國民間有個傳統:「兒女如眉毛」,有些人現在不生孩子,我說也好。這是中國文化的另一面。中國民間講:「無兒無女是神仙,有兒有女是冤家」。可是我不敢講啊!人家說,「你四代同堂,子孫滿堂,你叫人家不結婚!」所以我沒有資格講。「兒女如眉毛」,這個眉毛生在臉上一點用都沒有,可是沒有它不好看。「兄弟如手足」。兄弟是很重要的,如手足。「夫妻如衣服」,可以換的,哈哈!你講中國文化的反面,這些都是舊的文化里的好東西,他裡頭都是哲學問題,是價值論的問題。

現在我發現男女受了教育,對不起啊!女同志們請原諒!尤其女同志們受了教育以後,既不能做賢妻,又不能做良母,連飯都不會做,都要吃館子;要找老公的話,老公不會洗衣服做飯,是不能嫁的。這個以後怎麼辦?所以我常常告訴人,今後的社會沒有家庭制度,沒有夫妻生活。受了教育以後,除了向錢看,領高薪享受以外,不願回到自己的家鄉,為家庭有所貢獻了;包括我們在內,也是這樣。這是幾十年經驗的反省。

《南懷瑾講演錄》

------------

我講哲學的道理,人家說,社會是進步的;我說,很難講,以工商業發展來講,社會在進步,以文化,以精神文明來講,一代一代在退步。現在是工商業越發展,人文道德越衰落,以後更嚴重了。所以我在國內現在提出讀書無用論,教育也無用,改變不了人。而且,整個的世界將沒有家庭制度、沒有婚姻制度,男女不要結婚了,大家交交朋友拉倒。

像你們說的,「結婚是錯誤,生孩子是失誤,離婚是大徹大悟,離婚再結婚是執迷不悟。」就是這個樣子。像你們都受了高等教育,會做飯嗎?會做菜嗎?那是電鍋做飯!這些基本的生活,越來越不懂,所以館子越開越多,吃飯在館子,洗澡在堂子(洗澡堂)……現在也是「五子登科」啊!以後就是這樣的。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

齊家之道是最主要的,要有好的教育。但要做到齊家是非常難的,我預言過,二十一世紀起,不止中國,整個世界都沒有婚姻制度了,將來都是拍拖一下就好了,沒有家庭了。

齊家之道在女性,因此一個家庭要有一個女性主持。不止中國,你看十九世紀以前,西方的法國、德國、義大利,還有美國、英國等等也都有好主婦啊,可是儒釋道三家,以及天主教、基督教都是重男輕女的,包括佛教在內。佛教說女人不能成佛,我不認同,佛經上明明說過有女人成佛的啊!又說女人不能出家,我也不認同;即使釋迦牟尼佛現在再來,我還可以跟他講,這個怎麼搞的?你可以方便說,但不要搞錯了。

諸位,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已經在變了,時代女性受了教育以後,所謂「男主外,女主內」做不到了,賢妻良母也做不到了。未來沒有家,也沒有夫妻制度,生活都亂了。所以講女性的教育,與帶孩子的關係問題,實在太嚴重了。

中國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就是社會問題;中國過去講齊家,這個家就是社會耶!譬如南家、李家,幾代下來都不分家的啊,所謂五世同堂,一個家族的成員有上百口,再加上姻親也是上百口,擴展開來就連結成社會了。所以齊家是很難的,這個「家」講的不是兩夫妻小家庭的觀念。我也常常告訴現在的中國人,現代人幾乎沒有家庭制度,連小家庭制度都快沒有了,男女關係也是需要討論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

南懷瑾先生: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佛菩薩才是多情人!

【懷師箴言】佛說「一切有情眾生」一句,便是一卷無上密語,無上慧學。有情而能解脫,即為仙佛。永為情累,便是凡夫。

「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

——《習禪錄影》

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作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作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維摩經的花雨滿天》

現代語稱人為感情的動物,確甚恰當。忘情方為太上,足見性情之際,最難調服。善於用情者,其唯聖人乎!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為大乘境界,非常人可知。然情之為用,非專指男女間事,如擴而充之,濟物利人,方見情之大機大用也。……

上下億萬年,縱橫大宇宙,凡有生命的存在,各種文字所記載的文獻,無論是文學的、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是經書,是正史,是筆記小說,一言以概之,統是一部人類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情史記錄而已。

推而崇之,上自宗教教主的仙、佛、神、主,下到蠢動微生,無非有情。「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恰是萬古不易的名言。仙佛神主,有仙佛神主的情;蠢動微生,有蠢動微生的情。所謂忠臣、孝子、節婦、義士,文學家或藝術家,詩人或學者,田婦或村夫,都是情有獨鍾,情有所寄,因而構成一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織錦圖了。佛說「一切有情眾生」一句,便是一卷無上密語,無上慧學。有情而能解脫,即為仙佛。永為情累,便是凡夫。

由此可知釋迦文佛舍王位不為而出家當和尚,其志在普渡眾生,縱使窮盡未來時空的邊際,還要「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豈非是多情之至,為大情種性。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如喪家之犬。」明知不能挽回劫運,但還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豈非是情多而不惜負累?柳下惠的「直道以事人,何須去父母之邦。」也無非是情之所鍾。耶穌釘上了十字架,流下點點殷紅的鮮血,仍無絲毫怨天尤人的憤懣,還說是為世人贖罪,也無非是至性至情的升華。穆罕默德的一手拿劍,一手拿可蘭經,來教化他的子民,當然是情存故國,心在天下。只有老子故作無情姿態,裝著一付莫可奈何的樣子,騎了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蒼涼獨步,向流沙而去,寄跡天涯,不知所終,恐也難免是「明朝匹馬相思處,知隔千山與萬山」的情懷吧!

忘情人之所難,時隔數十年後,地為海山間阻。每當秋風涼夜,月下燈前,偶憶靈岩紅葉,離堆波濤,便不禁懷念方外之友傳西上人。上人現出家僧相,受業於歐陽竟無先生門下,精通唯識法相之學,駐錫青城,交遊多天下名士學者,區區亦是其山中常客,平常往返忘形,早已不存其是僧是俗的分別。當時華西大學曾邀上人講授禪學,終不首肯,後來經我輩力促,卻堅持要開「情與愛的哲學」一課。以和尚而講情與愛的哲學,實足聳人聽聞,因此聽眾既無虛座,和尚也不空講,大為叫座云云。惜我正行役重慶,並未及時臨場,後來上人與我言及大要,相與抵掌大笑。

——南懷瑾先生《金粟軒詩話八講》

傳遞是積善,享為利他!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隨喜轉發 歡喜結緣

文章轉載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告知刪!

分享此文,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釋道多元文化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儒釋道多元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