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父不進子房」概括父子相處之道,其實上半句更辛辣,字字璣珠

「父不進子房」概括父子相處之道,其實上半句更辛辣,字字璣珠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父不進子房」,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別看這句俗語只有5個字,但是卻非常有道理,正是父子兩人得以和諧相處的法門。

父子和兒子,雖然是血脈相連,但是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跟父親之間往往免不了摩擦。現代社會,一般兒子在結婚之後,都會帶著自己的妻子搬出去單住,正是為了避免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發生的矛盾。兒子在成年經濟獨立之後,會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如果父親還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兒子,那麼父子之間的關係就不會融洽。

但是父親往往很難適應這種身份上的轉變,也不習慣自己的兒子突然以成年人的方式跟自己相處。在古時候,男人即便結婚,也不會單獨搬出去住,而是在家中擁有自己的一個院落。因此才有了父不進子房這種說法,意思是告誡古時候的父親,兒子已經單獨成家,雖然看似還在一起居住,但是要學會給自己的孩子空間,要習慣這種身份的變化。

而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是意味著父親從此不能到兒子的家中做客,而是告誡父親們,不要再對兒子的生活指手畫腳,要學會信任自己的孩子,跟孩子以平等的角色共處。尤其是在兒子結婚之後,作為公公,最好要跟自己的兒媳婦不要太親密,以免有人說閑話。

「父不進子房」這句話人人皆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上半句「官不入民房」。下半句是說父子相處之道,上半句說的則是古代社會現實,講盡古代百姓生活的辛酸,可謂字字辛辣。這句話的意思是,為官之人不要進到平民百姓的家宅之中去。這是有兩方面原因的。

第一,古代階級地位不平等,普通百姓在官員面前甚至連高聲說話的份都沒有。一般百姓看到官員,大多要跪迎或者乾脆躲起來,並不能大大咧咧的直接現身。而古代貪官多,正是因為這種地位上的絕對失衡,讓很多官員對百姓巧取豪奪。

如果他們直接進到百姓家中,看上什麼好的可以直接拿走也不會有人知道。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有了「官不入民房」這種限制。第二,古代官員一般要在衙門中坐班,不可能在當值時間在街上閑晃或者去百姓家做客。如果他們去百姓家「串門子」,一般只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為了收取賦稅,上門來「征皇糧」的。

第二種則是國中有戰事,奉旨上門清點家中的壯年男子強迫從軍。第三種最為可怕,那就是這家有人犯了事了,是來捉人的。以上三種情況無論碰上哪一種,對於百姓來說無疑都是晴天霹靂,一種要錢,兩種要命。官員們也心知肚明,百姓在家中看到自己,一定會感覺非常恐懼。所以他們無事也不會輕易到百姓家中去,以免無事生非,惹人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可法 的精彩文章:

她比西施更美貌,是「沉魚」典故真正原型,卻沒能成為四大美人
妻子愛上老師,他與老師談判3天,主動選擇離婚,反與老師成摯友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