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強迫英國大使磕頭,受到全世界嘲笑,有一位偉人卻說乾隆沒錯

乾隆強迫英國大使磕頭,受到全世界嘲笑,有一位偉人卻說乾隆沒錯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一場決定未來中國300年歷史走向的大戰,在古老的山海關外展開。參戰的三方,正好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支軍隊:李自成的大順軍,清朝多爾袞指揮的八旗兵,還有吳三桂指揮的前明關寧鐵騎。在多爾袞與吳三桂的聯手攻擊下,李自成最終力不能支,傷亡慘重大敗而逃。十餘萬清軍浩浩蕩蕩通過山海關,大清三百年江山由此奠定。

清朝雖是起家於關外的游牧部族,並沒有什麼治國平天下的經驗,但入關之後,經過順治、康熙、乾隆幾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到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清朝國力達到鼎盛時期,無論疆域面積、耕地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總量,都達到了遠邁前代、漢唐所無的水準。

然而,志得意滿的清朝皇帝卻沒有料到,他們目光之外的世界,遙遠的大洋彼岸,正在發生著一場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蒸汽時代等幾次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浪潮,使得歐洲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等迅速強大起來,整體科技水平與工農業發展水平,已經與當時的清朝出現代差,把清朝遠遠甩在後面。

出於掠奪原材料、開拓市場等多方面迫切需要,新興的英國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清朝這個古老帝國,那裡豐饒的物產、遼闊的土地、眾多的人口,都對英國產生了無窮誘惑力。他們急於建立與清朝的全面貿易夥伴關係,以獨佔這個世界最具潛力的龐大市場。

在此背景下,英國於1793年乾隆皇帝八十壽誕時,派遣馬嘎爾尼為代表的英國使團,攜帶大量精緻禮品,以祝壽為名抵達清朝,同時想藉此時機與乾隆商定一個可行的貿易發展規劃。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次史無前例的兩大帝國之間的首次官方會晤,卻因為一個禮節問題而不歡而散。

乾隆皇帝認為,英國和清朝其他的藩屬國並無二致,此次前來賀壽,屬於小國向宗主國的「進貢」,因此英國大使馬嘎爾尼必須和其他藩屬國使臣一樣,下跪磕頭,三跪九叩。馬嘎爾尼卻對此極為反對,他認為這次會見是兩個平等國家之間的正常洽談,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拒絕按照清朝的規定下跪磕頭,最多單膝下跪而已。結果乾隆大為不滿,馬嘎爾尼的貿易建議遭到全盤否決,此次中國之行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乾隆強迫英國使臣磕頭,從此成了全世界的笑柄。尤其是當時的西方國家,更是眾口一詞嘲笑乾隆,認為他愚昧落後,妄自尊大,關起門來當皇帝,拒絕與國際交流接軌。甚至有一種看法認為,正是乾隆的這次荒唐舉止,關閉了兩個強國之間正常交流的大門,為日後引發列強分割清朝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在幾乎一邊倒的嘲笑聲中,有一個世界級的偉人卻提出了不同看法。此人就是西方近代歷史名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他對此事評價語出驚人,不僅沒有人云亦云地嘲笑清朝乾隆,反而認為乾隆根本沒錯,錯在英國人。他是站在入鄉隨俗的角度上評判此事是非的。他認為,一個靈活務實的外交官,就應該按照各國風俗習慣對其君主行禮,外交使臣沒有權利按照自己國家的習俗給出使國君主行禮。「覲見中國皇帝卻要行英國禮俗,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人拒絕得對」,英國人這種行為才是「不可原諒的」。

拿破崙的功過是非一言難盡,但他的這番話卻還真有幾分道理。從長遠利益和歷史發展角度考慮,乾隆此舉確實有短見之嫌,但若單純就事論事,作為一個外交使節,在極為重視禮節的古代,入鄉隨俗確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常識性問題,乾隆當時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未必就有多過分。

參考史料:《馬噶爾尼使團訪華及其影響》《拿破崙對馬噶爾尼使團的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手下最多才多藝的大將,集書法家、建築師、農學家於一身

TAG: 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