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秘唐朝宋之問殺外甥劉希夷這樁命案深層次的原因

探秘唐朝宋之問殺外甥劉希夷這樁命案深層次的原因

半城煙沙

非聽勿擾·極致女聲DTS-ES

陳潔莉

00:00/04:57

作者:宋執群

為一首詩殺人,而且還是舅舅殺外甥。是唐人太瘋狂,還是另有原因?


(一)一首唐詩引發的狗血命案

大唐詩人劉希夷做夢也沒有想到,把那首自己最得意的詩作呈送給舅舅評判,卻原來不是在獻詩,而是在送死。

大約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公元680年,青年劉希夷興緻勃勃地來到了他的舅舅家。因為酷愛寫詩的他雖然已創作過不少作品了,可大多反響平平,還是個無名之輩。但他的舅舅宋之問可不一般,已是大唐詩壇的風雲人物。

這一次,劉希夷覺得自己終於寫出了一首突破性的傑作,所以想第一時間得到舅舅的指教。

宋之問接過外甥手中那首題為《代悲白頭吟》的詩作,漫不經心地吟誦起來。當他吟誦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兩眼突然一亮,連連稱道點贊。

激賞過後,這位唐詩大咖匪夷所思地提出了個荒唐的要求,他要求外甥將這首詩轉讓給自己。

一直把大詩人舅舅當作偶像的劉希夷一時沒能反應過來,在還沒有想清楚這件事情意味著什麼時,就糊裡糊塗地答應了。

回家後,劉希夷冷靜了下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這首《代悲白頭吟》可能是首難得的傑作,不然,已經有那麼多壓身佳作的舅舅不會想據為己有。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越想越後悔起來,越想越捨不得兌現諾言了。

待他返回舅舅家,吞吞吐吐地表達了自己的後悔之意時,宋之問仍被鬼迷心竅。為了得到霸佔這首詩歌的目的,他竟然惡鬼附體般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那時候大詩人的腦海中肯定出現了一個幻覺:「媽呀,這首詩寫得真好,就像我寫的一樣!」否則,正常的思維是無法理解他的這個行為的。

還不到三十歲的劉希夷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喪了命。也由此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現象:這首詩,既收錄在劉希夷名下,也收錄在宋之問名下。

這樁公案被記載在唐人筆記《大唐新語》及《劉賓客嘉話錄》《大唐新語》等很多種史料中。雖然也有人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這確實是一場令人遺憾的死亡!但我們姑且相信是真的。因為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詩人殺人的事還是可以發生的。比如詩人顧城不就是把也是詩人的妻子謝燁給殺了嗎?


(二)有的人死了,才開始他的生命

為一首詩殺人,而且還是舅舅殺外甥。是唐人太瘋狂,還是另有原因?

要理解這一匪夷所思的血案,首先要理解詩對唐人生活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唐代是個極為開放的朝代。通過絲綢之路,胡人(西亞一帶人)文化與長安文化深度融合。受胡人詩酒人生的影響,唐人特別喜愛飲酒作詩。除飲酒外,詩也與唐人的生活水乳交融,無法分離。唐人將詩歌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幹什麼事都要寫詩來裝點。人逢喜事時寫詩,人生失意時也寫詩;友人分別時寫詩,老友重逢時更寫詩。有的文人甚至用詩寫信,寫公文。至於親朋宴飲、遊山玩水、科舉求仕、官場沉浮、婚喪嫁娶、求歡戀愛,那就更離不開詩歌來助興了。

這樣的多元文化培育了朝氣蓬勃的世俗生活,當然也養育了偉大的藝術家與詩人。據說,在那時的長安,你一上街就能遇見吳道子(被稱作「吳帶當風」的畫聖),一喝酒就能碰上李白這樣的文藝大咖;在那時的內陸邊塞,到處都有能夠自由生活與創作的氛圍;在那時大唐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可以雄心勃勃地干自己想乾的事,都可能成為各個領域的棟樑。

劉希夷就是一個在這種時代氛圍中分不清寫詩與現實生活孰輕孰重,甚至有些倒錯的典型。二十五歲就進士及第的他,對做官沒有什麼興趣,卻對寫詩異常痴迷。在創作上,他的口味也比較獨特,愛用古調,愛寫閨帷內容,愛哀婉纏綿的情調。他的這種詩風因與崇尚雄勁的時代潮流不合,所以一直不為當時的讀者所重視。為此,心情沮喪的劉希夷常常借酒澆愁,懷抱琵琶彈奏失魂落魄的歌。

不幸的是,他的舅舅宋之問也酷愛寫詩。但他與外甥不太一樣,他愛詩的目的並不純粹,除了本能喜歡外,還有很現實的政治企圖。

他進士及第後,因為詩名,被當時掌握實權的武則天召入皇家文學館。從此,他便想利用自己的詩才躋身政壇。

他先是自薦充當武則天的「男寵」,未能如願後,又追隨宰相張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則天退位。此後他又分別巴結安定公主、武三思、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等皇族顯貴,謀求上位,直至被唐玄宗李隆基下詔賜死。

這個世俗慾望畸形發展的人,雖然在攀附權貴中從來就沒有挺直過腰桿,卻用悲催的命運成就了自己的詩名,寫出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山雨初含露,江方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等許多不亞於他要殺人搶奪的名篇傑作。

由此可見,宋之問的愛詩,更是把詩歌作為實現自己政治野心的工具。作如是觀,也就不難理解他會為了霸佔一首好詩而失去理智,甚至不惜殺人的瘋狂行徑了。

所以,同樣是死於非命,可以說宋之問死了,是死有餘辜。而劉希夷死了,才開始他的生命,才開始他那如同他的詩歌一般的純粹乾淨的生命。


(三)給他帶來殺身之禍的詩歌,為什麼反使他獲得了永生?

由於詩人生命太短,也就沒有什麼太曲折的經歷。那我們就來體味體味他那首《代悲白頭翁》為什麼這麼抓人眼球、勾人心魂,甚至竟能給人帶來殺身之禍?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台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和劉希夷慣常偏愛的創作手法一樣,這也是一首擬古樂府詩。原作漢樂府相和歌《白頭吟》,是描寫一個女子被遺棄向舊情人表示決絕的。劉希夷對這一古老題材進行了重構,和全新的闡釋。

詩作以「花開花落,時光拋人」比喻女性一生的情感、生命歷程,由「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的設問,引發「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及至「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的感傷、感慨、感嘆。

有人認為,《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好了歌》的詮釋之詞「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以及黛玉的《葬花詞》「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的用詞與意境都毫不掩飾地模仿了這首詩,足見此詩的魅力和影響。

這首詩問世後,其中引發了命案的詩句便一直為人們稱道。看似直白易懂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卻蘊含著由具體形象升華抽象出的哲學意味,從花開花落還復開的循環和無限,聯想到人的生長與衰竭,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易逝、自然永恆的客觀規律,用生機無限的春花意象,照亮了全詩「花會再開,人生有終」的傷感意境。

我想,要是劉希夷寫完這首傑作後還能重新開始,那麼他的死就太讓人遺憾了。但假若,他活著,卻再也寫不出《代悲白頭翁》這樣的傑作,就像他此前那樣,那他就用這首詩來謝幕,反倒可能是獲得了一種新的打開方式,贏得了一個不朽的機會。

這真是一首用生命寫就的詩篇!如此,他的作者,就不會因為這首詩死了,而是憑藉這首詩活了,並且還將千年萬年地活下去。

【作者簡介】宋執群,生於一九六零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梅雨》《望海門》,長篇文化散文《錦上姑蘇》等。

您知道《紅樓夢》里被賈迎春丟失的救命稻草嗎?

大唐詩人怪圈:孟浩然的洒脫與唐玄宗的憤怒

《人生》里的劉巧珍為什麼一直感動著人們?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為什麼有那麼多女兒喜歡賈寶玉?
《紅樓夢》里賈璉為什麼不敢休了悍妻王熙鳳?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