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可以成為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地區?
上周去了一趟台灣,順道拜訪了幾家致力於推進性別平等機構,非常感慨台灣在性別平等教育上領先我們太多,正好趕上昨晚台灣地區「行政院」提出保障同性伴侶締結婚姻關係的專法,又是一個關乎性別平等的里程碑事件。
所以今天想寫一寫,台灣推進性別平等教育的過程,以及我在拜訪這些機構時的一些感悟。
曾經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課本
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國小國中的教材中,還有很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
比如國小的第一課《誰起得早》課文內容就是「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強化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
國小第一課
還有一篇課文講到,「有的時候我爸爸沒有出海打漁,又趕上我們的假日,他就帶我和哥哥到海邊去,教我們釣魚的方法「;
而另一篇課文則是:」昨天是星期日,我們三姊妹都在家,大姊看到家裡有些亂,就要二姊和我跟她合作,把家裡整理整理,我和二姊都答應了。「
同樣是假日,男孩子跟父親外出釣魚,女孩子就要待在家中整理家務。
台灣的朋友跟我說,除了這些明顯的課文內容外,那個時候的台灣課本還在很多方面強調了男女的分工與差異。比如家政課本中的主角幾乎都是女性,而講運動、實驗的課本里,主角幾乎都是男性。
當時已經有倡導性別平等的團體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婦女新知基金會從1988年開始,對台灣的教材課本進行了檢視,認為其中存在著大量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會影響到男孩和女孩關於未來的職業選擇與人生規劃。
他們推出了《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先聲。
從彭婉如到葉永志
1996年,台灣爆發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懸案「彭婉如案「,這起事件大大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的進程。
彭婉如是台灣知名的女權運動者,曾推動多項保障女性權益的法案,包括「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
彭婉如
1996年11月30日,在高雄為「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徹夜奔走的彭婉如,夜間結束工作後,在路邊搭乘計程車回到住處,卻意外失蹤。
三天後,她的遺體在郊區被發現,當時她全身身中35刀,傷口深入胸腔,歹徒甚至還把右眼眼球挖掉,全裸棄屍。
彭婉如的慘死觸動了整個台灣社會,人們沒有譴責受害者,相反,人們意識到,社會中針對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而這種肆無忌憚的暴力,與不平等的性別文化有著很大關係。
彭婉如命案發生之後,社會各界力量很快行動起來,1997年年初,台灣通過並開始實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1997年3月,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多說一句,今天在台灣的公交車、捷運上,都能夠看到各種反性騷擾的標識,公交車設有專門的反性騷擾緊急鈴,捷運站內的廣播也一直在提醒乘客,如果遇到性騷擾,可以立刻通知站內的保安組。)
而這時,不管是教育部還是民間團體使用的都是「兩性平等」而非「性別平等」這樣的話語,即認為性別只包含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葉永志案的發生則改變了這一表述。
葉永志
葉永志是台灣屏東縣國中三年級的男生,他從小氣質溫柔,行為舉動「很女性化」,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也因此,葉永志在學校經常受到霸凌,有同學曾強行脫下葉永志的褲子「驗明正身」。
葉永志是一個非常溫柔、體貼的孩子
因為霸凌和嘲笑,葉永志在學校時不敢當著大家的面去廁所,只能提早幾分鐘下課偷偷去廁所,或者在上課鈴響之後使用女廁所和教師廁所。
那時學校並沒有在意同學對葉永志對霸凌
2000年4月20日,葉永志在下課前五分鐘舉手向老師表示想上廁所,經老師同意後離開教室,但一直到下課都沒有返回教室,之後被同學發現在廁所里,倒卧在血泊中,後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葉永志媽媽從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只是不同而已。
葉永志生前的遭遇引發了人們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討論:性別是否只有男和女兩種?是不是一個男生一定要陽剛,女生一定要溫柔?如果一個男生表現得陰柔、細膩,是否應該被糾正,甚至被霸凌?我們可以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嗎?我們可以與同性相愛嗎?
在葉永志案帶來的思考的催化下,2004年,台灣終於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要求中小學每學期至少進行4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和相關活動,除了男女兩性的性別平等保護之外,還涵蓋了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彆氣質的平等權利保護。
台灣的性別教育課本長什麼樣?
從《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始,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開始了有法可依的時代,在教材編寫中也需要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爸爸早起讀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這類刻板印象已經被更為多元的內容取代。
總的來說,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
性教育內容從國小到國中層層遞進,從教小朋友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到認識男女生理差異,了解性器官,再到性行為。
情感教育會教授學生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包括該如何開始一段戀情,如何避免危險戀人,在戀愛中怎樣與對方溝通,怎樣走出失戀,遭遇分手暴力該怎麼辦等內容。
同志教育即多元性別教育,旨在讓學生們了解到不同性別、不同性傾向和不同性彆氣質,營造包容、多元、開放的校園環境,減少校園霸凌。
然而,台灣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路上高歌猛進的同時,近年來也受到不少保守團體的反對和攻擊。
比如台灣的朋友告訴我,儘管台灣沒有沒有「早戀」的說法,但也有不少家長仍然堅持認為,應該到了大學之後才能談戀愛,所以反對在國中階段就開始進行情感教育。
還有一部分家長反對「過於露骨」的性教育,認為性教育應該偏向於守貞教育,而不要強調「身體自主權」等內容。
台灣的朋友跟我們講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保守團體的家長來到學校和學生們分享,她講了一個蘋果的故事。
她把一個蘋果交給學生,請全班同學在班級內傳一遍,然後拿起這個蘋果問大家,「這個被所有人都摸過的蘋果,你還敢吃嗎?」
學生們回答「不敢,因為不幹凈」。
那位家長這時說,「對了,這個蘋果就像是一位女生,如果她不珍愛自己,和許多男生有交往,也會沒有人敢要她。」
保守團體對性教育的誤讀、歪曲
當然,爭議最大的還是同志教育,在一些保守團體看來,同志教育就是讓「孩子變成同志」的教育,因此極力抹黑這部分內容,甚至在去年發起公投,要求教育部撤下關於同志教育部分的內容。
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之路還沒有走到終點。
但台灣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經過這些年各個團體的不懈努力,尊重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彆氣質的人已經成為了台灣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
「每個人都能比較自在地活著。」他這樣告訴我。
是啊,我想到在翻看台灣的課本時,裡面不僅有引起保守團體不滿的性別光譜的內容,往後翻,還有教學生如何與殘障者相處的內容,甚至包括如何欣賞和烹飪不同國家的料理。
和性別平等教育的其它內容一樣,這些內容並不是在鼓勵學生成為殘障者、成為其他國家的人,而是讓學生認識與自己不同的人,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學會和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
我想,不管是性別教育還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其實都是在教育人們平等地對待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
而這,為什麼要遭到反對呢?
福利社
你怎麼看同性婚姻?歡迎各位留言評論,極客君精選了一份好禮相送。
今天送福利給留言獲好評最多的 1 位小夥伴
歡迎大家積极參与
本期獎品是
【《淡定是最好的優雅》實體書】
上期獲得
【《故事思維》實體書】
的小夥伴請在 24 小時內
為了避免重複獲獎,讓更多小夥伴獲得福利,本活動同一個微信 ID 兩周內只可中獎一次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極客視界】所有
※蘋果零售主管離職,今年的 iPhone 還會賣成奢侈品嗎?
※年輕人,在變「禿」之前,你可能先「聾」了……
TAG:極客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