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工業互聯網作為千億級市場,也是整個物聯網領域價值最高的一塊業務。

「據測算,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將達到4800億元,為國民經濟帶來近2萬億元的增長。」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在工業互聯網峰會上表示。

與此同時,我國工業互聯網在近兩年的政策引導和產業推動下,2017年、2018年,出現了大批工業互聯網平台廠商、解決方案廠商。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局長蘇少林在峰會上表示,「去年廣東新增公有雲企業用戶超過8萬家,比2017年增長一倍。」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儘管如此,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仍處於初級摸索階段,或者說在「戰國時代」,市場仍存在一定泡沫。接下來不可避免會面臨如消費物聯網前期階段的一個淘汰與再生的過程。

據業內人士向雷鋒網透露,現有的工業企業或平台很可能會在接下來兩年死掉一批,與此同時,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和應用也將逐漸清晰,湧現出或成長出更為健全的現象級企業。

如何通過平台、通過工業APP賦能實體工業,成長為該領域現象級企業,各家企業基於自家優勢確定的策略有所不同,雷鋒網特別以互聯網巨頭華為,家電巨頭TCL,以及工業巨頭研華為例,分析當下工業互聯網發展思路。

華為:從互聯網的「ICT」到工業互聯網的「AI」

智能化正在改變工業的各個領域,同時也是未來工業互聯網的必然趨勢。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Cloud BU CTO張宇昕認為工業智能化存在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工業生產數字化。「我們要把設備、信息、數據連接起來。其中,信息採集需要通過企業生產系統的數字化來實現的。」

第二階段,通過這些數據發現生產中的問題。即通過數字實現感知、識別。

第三階段,通過多領域知識協同解決(發現的)問題,優化生產。此外,也可以將這個問題作用於生產系統,優化生產系統。

華為作為通信領域巨頭企業,此前在ICT領域有多年行業經驗和技術積累,在工業互聯網應用中,通過將端網雲能力協同,構建雲邊端解決方案。「我們的AI可以布在攝像頭上,也可以放在邊緣節點上管理諸多攝像頭,使得很多原來沒有人工智慧的攝像頭具備一定的人工智慧能力。如果需要更複雜的協同或者計算能力,則可以放到雲端實現。」

除此以外,華為在工業互聯網這領域具體產品/技術布局包括:EI工業智能體、ModelArts一站式AI開發平台、智能數據湖,以及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台。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其中,2018年,華為發布了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台,該平台架構主要由四層構成:邊緣計算、工廠內外網路、可信IaaS層、工業PaaS層,主要解決信息孤島、網路安全、生產智能化水平低下,以及流程和框架之間可視化的問題。

TCL:IT與OT的融合是工業互聯網關鍵

要想成功推工業互聯網,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IT和OT的融合。

家電巨頭廠商由於自有產品線即為傳統工業產品線,正是需要實現工業互聯網的主體之一,即,自有產線有實現工業互聯網的需求。因而,家電巨頭廠商在布局工業互聯網,做工業互聯網平台時,存在一個共性:先解決自用,再服務外部。

海爾、美的是這樣,TCL也是這樣。

2018年9月,TCL孵化出自家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供應商——格創東智。格創東智成立不到一年,鮮有人知,相對而言,TCL另一家企業更為人熟悉——華星光電。而格創東智的出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將工業互聯網賦予華星光電。

談到華星光電,TCL控股副總裁、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何軍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非常滿意我的(華星光電產品)良率水平達到97%,在中國絕對遙遙領先,全球也能排上前3名,目前車間有2萬台設備,200萬的設備參數。但是當我看到2019年時,我的壓力巨大,外部市場競爭激烈,供給側遠遠超過需求,我必須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提升良率、降低成本。但是這個對於我來講,依靠過去傳統的IT團隊,遠遠無法滿足要求。」

對於TCL而言,面臨著兩個問題:

第一,多套系統的打通。例如,當產品品質出問題後,在分析設備的參數對於整個品質的影響時,需要先把設備參數提取出並輸入設備管理系統,OT工程師主要是靠生產經驗和傳統的經濟學和統計學做分析,無法做實時分析,這是個問題。

第二,需要採集大量過程數據、設備製程參數、環境參數。此前工業生產中採集更多的是結果數據。


IT部門只能做標準化的數據分析和系統建設,因而,我們面臨最大挑戰是我們的OT團隊只能依靠人工經驗和傳統的統計學去做分析,如果要做更精準的分析,需要現有的IT團隊與OT團隊的融合。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何軍將TCL、格創東智做IT與OT融合的經驗總結為如下三點:

  • 第一,讓OT團隊對OT業務的邏輯進行量化和標準化,以使得IT團隊能夠理解;

  • 第二,數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體現更重要是在於在工業現場中如何將OT的數據轉化為IT的信息,即工業特性數據化;

  • 第三,轉變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和改變他的技能,即培養跨界人才。「培養跨界人才很難,其中關鍵在於融合人才,我們要把工業自動化人才、運營技術人才、信息人才三方面人才進行融合,融合過程中關鍵在不在於IT團隊的培養,關鍵點在於我們需要去賦能今天OT的工程師,即需要將OT團隊現代化、智能化,其中關鍵在於我們需要一個新型的模式去改造今天的OT工程師。」

研華:SRP下放到行業

如果說華為是互聯網企業,TCL是家電企業,研華就是典型的工業企業。自1983年成立以來,研華一直在做的就是工控機、自動化產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研華卻是較早關注物聯網的工業企業。研華科技(中國)工業物聯網事業群總經理蔡奇男稱,「研華在(工業互聯網)這條路上已經走了9年。」

2018年11月,研華髮布其WISE-PaaS 3.0工業雲平台,基於此平台,同時也是與這一平台一起被定義為研華戰略級業務的是「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SRP」。與此同時,研華牽頭成立了物聯網垂直行業解決方案(Solution Ready Package,SRP)合作夥伴聯盟。

工業互聯網:華為、TCL、研華們如何做?

關於WISE-PaaS 3.0工業雲平台,蔡奇男解釋稱,這個雲平台里有三大特色:

第一,部分軟體開源;

第二,雲平台中集成了設備連接、設備可視化、智能分析和運算等功能;

第三,最上面為夥伴共創的部分,因為該平台可以用於各行業,研華已經與各行業開展戰略合作。「在AI SRP部分我們採取夥伴共創的模式。」

據雷鋒網了解,2018年8月,研華舉辦了SRP合作夥伴聯盟會議,展示了其在中國與夥伴共創SRP的階段性成果,並提出預計2018年內推出30套SRP上市。據悉,目前已明確在城市雲、智慧水務、新能源等多個場景的合作企業。

強化各自優勢,整合行業能力

正如前文提到,工業互聯網雖然是個千億級市場,2019年預計將有4800億元的產業規模。而其實,工業互聯網還處在前期,還需要去掉泡沫,找準定位。

與此同時,雷鋒網也注意到,各類企業雖然根據自身企業屬性和企業優勢出發點不同,卻都是以平台為載體,解決工業智能化、形成行業解決方案。

工業互聯網和消費物聯網有一點較為類似——碎片化。在整個行業賦能的過程中,被提到最多的除了演算法、平台,工業APP也成為現在政策導向和企業發展重點,也是現在工業Konw how真正提煉出模型並最終服務整個行業的載體。

至於工業互聯網是會像互聯網時代出現集大成者,還是會在不同領域出現各自現象級企業,這至少還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傑出數據科學家的關鍵技能是什麼?
機器人記者崛起了,但人類記者不用害怕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