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王基碑》更新資料
三國 魏《王基殘碑》墨拓 108×92cm 2005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
估價 RMB 150,000-200,000
鈐印:南海潘氏珍玩、士謙之印、壽士秘寶、張氏公高、末谷、錫基審定、足廬珍藏書畫金石印、錫基所得古刻善本、孫繼忠印。
《王基碑》,即《王基殘碑》,全稱《東武侯王基碑》。三國魏隸書碑刻。景元二年立於洛陽。清乾隆初年,洛陽城北十五里十五里處農民安家村築寨掘得,後移存城中古閣,後又嵌明德中學壁間。碑石僅存下半。碑字亦未刻完,其未著刀處猶可見朱書痕迹。《金石萃編》載:石高四尺五寸,寬四尺,文共十九行,每行存字二十一至二十二不等。隸法亦佳。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杜夢麟刻跋於末行後。碑石現藏洛陽博物館。
此本流傳稀少,國內僅中國歷史博物館藏趙世駿初拓本。此為清代乾隆元年(1736)凌士謙、嘉慶七年(1803)桂馥題跋本。
碑主王基(?~261),字伯輿,東萊(魏治掖,今山東掖縣)曲城(故城在今掖縣東北)人。歷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五代,文武兼備,勛著魏室。官至東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贈司空,謚「景侯」。《三國志·魏志》有傳,業績、官職與碑文多合。
相傳出土時尚有未刻完之朱書文字,「惜無人辯識,付之鐫工,遽磨拭以沒「。(見《授堂金石跋》)。據杜跋云:上方未刻者前三行每行一字,徐行每行二字;下方則每行各缺五字。無立碑年月,但碑雲基於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四月辛丑薨,並雲」策鐫石表墓則亦奉敕所立。」可知碑當立於基死後不久。它雖然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碑,但卻成為漢魏時碑刻系先書丹後鐫字的有力的實證。
三國時期禁立碑石,存世量極少,自然拓本更少。《王基殘碑》拓片其波磔翻挑和扁長字形構成了曹魏隸書的時代特徵,同時期的《上尊號碑》、《受禪表碑》多已殘破漫漶,故《王基殘碑》是可卓然鶴立於三國時期的碑刻遺存了。《王基碑》的書法與魏之《受禪表》、《上尊號》以及《曹真殘碑》近似,結法嚴整,用筆斬截,風神雄健清雋。其運用所謂「折刀頭」的筆法更為強烈(參見《受禪表》條),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書,故評家亦指其「上托隸源,下開魏齊風範(由雲龍《定庵題跋》)。
《王基殘碑》在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畢沅《中州金石記》、武儀《授堂金石跋》、王昶《金石萃編》等書中均有著錄。《校碑隨筆》稱:早期拓本「 兼、致、文、柔、司、典、麾、爵、舉、無、廢、冊、遠、車」等字尚完好。
《王基殘碑》在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華沅《中州金石記》、武儀《授堂金石跋》、王昶《金石萃編》等書中均有著錄。
《王基殘碑》其他拓本圖片:
※當代傑出的金石書畫家——孫龍父詩詞選
※我還是喜歡吳冠中的畫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