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不招內向的人!」:被性格歧視毀掉的孩子
文/小狼女
年前開選題會,大家說起了自己面試的故事。
招聘會混亂,面試官奇葩,試題雷人,都是回憶。
但這些,比不過阿雅的故事:
「 剛畢業,我用了6個月的時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工作。跑了50多家公司,全部以失敗告終。每場面試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原因就是因為內向。
有個面試官,拿著一份性格測評,看了我一眼,什麼都沒問,直接回了句:內向的人我們不考慮。」
眼中的阿雅,確實不喜歡去熱鬧的地方,不愛扎堆聊八卦,但工作上細心負責,上下意見傳達到位,溝通能力很強。
還記得,有次大型活動策劃,阿雅剛來公司不久,一切都不太了解。但就在大家一窩蜂的討論中,阿雅突然提出了非常獨特的創意。
那場活動客戶轉化率極高,阿雅提前轉正,並成了團隊里的創意高手。
現在的阿雅,已經在廣州購下了兩套房子,成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當年拒絕她的面試官,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的,是怎樣一個人才。
一個資深HR說過,「性格和溝通能力並無絕對關係。」
「性格是天生的,溝通是技能層面的問題。我自己就是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人,很多人質疑過我的溝通能力。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我發現內向的人雖然話不多,但可以一語道中要命點。」
但生活中難以避免會出現偏見和歧視,性格歧視算是普遍存在又不容易被發現的一種。
今年春節,有個阿姨領著八九歲的兒子來拜年。
那孩子剛見面,就跟我說:「姐姐好。」
聲音有點小,那阿姨說,「叫姐姐了嗎 ?總是這樣不叫人,扭扭捏捏,長大後別人不喜歡你這樣的。」
她又轉頭跟我說,「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不知道怎麼辦?」
我幫他解釋。
他媽媽又開始指責他性格內向,平時說話聲音小。
那孩子哇哇大哭。
我有個小堂妹,剛上高中,平時成績不錯。
周末女孩們喜歡逛街,男孩們喜歡約球。她性格內向,平日也很安靜,更喜歡一個人到圖書館看書。
今年春節,到他們家拜年。她一個人在房間里,和大家打了招呼後就靜靜地坐著。
她媽媽性子直,跟親戚們說, 「我這孩子性格內向,這麼大還不懂點禮貌。」
堂妹一下子漲紅了臉,眼淚嘩啦直流。親戚們一臉愕然,包括她媽媽。
後來堂妹問我,「姐,我性格內向就是錯的嗎?」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做過一個實驗,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給他們不同的刺激,比如彩色氣球,有酒精的棉簽。
最後發現,30%的嬰兒反應強烈,30%的嬰兒安靜,40%處於中間狀態。
他們推測,反應強烈的嬰兒內心敏感,長大後會傾向內向,而安靜的嬰兒「低敏感」,長大後會比較外向。
那些孩子長大成人後,這些推測都得到了驗證。
性格內向還是外向,從出生那天就註定了。兩者之間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左右之別。
我身邊不乏性格內向的朋友。
一個70後工程師,平日里悶頭做事,很少說話。有次年會喝醉了,他說,
「從小到大我爸我媽都在拚命企圖讓我改掉我的內向性格,比如非要我當眾表演節目,當眾和外國人說話,如果做不到就被罵。
有次我爸甩了我兩棍子,說怎麼就生了我這麼一個呆瓜?現在的我,更加討厭這種吵吵鬧鬧的場合,但其實我知道,我是自卑。」
一個當會計的朋友,初次見面說話特別不利索,聊熟了才知道她的故事:
「我從小到大被說內向,不愛說話,不合群。旁邊兩個同桌隔著講話,我會逼著自己顯得外向,後來年齡大了,反而越來越不想說話。裝外向真的好累,就算身體在發抖還要維持笑容真的好痛苦。」
一個剛上大一的師妹,聊過自己的疑惑:
「每次回家我媽總要抓著我談心,來來去去都是那句,你總守在電腦前工作不行,要主動交際,要活潑。
其實每次我都很崩潰,我就內向啊,我內向有錯嗎?我工作中穩重可靠,該交流的一句話沒少說,好學溫和誠懇耐心這些優點都有,怎麼就不如別人了?」
見過太多被強行糾正性格的人,他們承受著壓力,慢慢丟失了自己。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某些場合,不是我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別人覺得我乏味。但我不願意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有趣。如果把這樣的性格當成病去矯正,就好像一個偶爾犯夢遊症的人,本來他的病可以自愈,但你叫醒他,後果就很嚴重。」
TED 演講有場分享叫《內向性格的力量》。
Susan Cain在演講上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
九歲參加一個夏令營,輔導員讓她們集合起來喊口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夏令營精神傳遞到每個人身上。
她覺得很奇怪,因為想像中的夏令營畫面,幾個孩子在叢林中一起看書。
Susan第一次拿出她的書時,一個冷酷的女孩說:你為什麼要那麼安靜?
第二次拿出書時,老師重複說「露營精神」,言下之意是說,大家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一些。
Suan說,在那之後她就把書放在床底下,直到回家。對此她很愧疚,就好像是書本在呼喚我,而我卻放棄了它們。
可見,讓一個本就喜歡安靜的人強行去湊熱鬧,內心就得不到舒然。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向型性格在刻意改變時產生的焦慮感。
Susan說,自從那次夏令營後,她覺得人好像就應該喧鬧,人就應該外向,這樣才是好的。
這種思想伴隨著她成長,對她的影響是 —— 她成為了一名律師,而非從小到大渴望想成為的作家。
如果Susan在正確的引導下,按照內心想法,成為一名作家,是否會給這個社會回饋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沒人知道答案,但站在TED演講台上的Susan,念著自己準備的文稿,比當律師更有味道。
鄰居家的孩子叫嘟嘟,平日不愛說話,每次去他家,總看到他一個人躲在角落裡,折騰手裡的魔方。
他媽媽覺得,男孩子就應該調皮折騰些,像嘟嘟這樣,太奇怪了。
他媽媽老抱怨,「嘟嘟性格太內向,不知道怎麼改變他?我希望他外向些。不希望他長大後和我一樣不善言辭,容易吃虧。」
為了讓嘟嘟多見世面,媽媽帶著他去參加一些活動和比賽。
結果,嘟嘟在省級魔方大賽,獲得一等獎。
有位大賽評審說,這個孩子性格偏向安靜,沉得下心,在這方面有天賦,一定得好好培養。
嘟嘟媽媽驚訝地說,「原來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什麼壞事,我不應該改變他。」
有項心理學研究表明, 最有創造力的人通常是擅長變換思維的人,而這種人往往也是極為內向的人。
愛因斯坦說:我單槍匹馬,不成群也不結隊,因為我知道,要達到既定的目標,就必須一個人思考和指揮。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工作的惠普公司的小辦公室里發明了第一台蘋果電腦,他說,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從小太內向老呆在家裡,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頭號專家。
李健的音樂里藏著一份安靜的力量。他就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有自己的茶室,喜歡獨處,可人家一樣幽默,一樣在創作上天賦異稟。
內向性格的人,讓這個世界多了一份溫柔和安靜的力量。
所有人都愛熱鬧,那這個世界或許不會有愛因斯坦,不會有蘋果科技,更會少了些有味道的音樂。
很多人估計都有這樣的心理路程:
小時候串門,家庭聚會,爸爸媽媽總會拉著你去訪問那些陌生的親戚們,你總會有點不好意思。
你很尷尬,父母也很尷尬,然後打圓場說,「這孩子太內向,不聽話。」
別人孩子一起玩,你在干自己的事,爸媽讓你過去和他們玩一起,你不願意。父母就會有這樣的聲音:「你這麼內向,以後會吃虧的。」
在大家的核心認知里,尤其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能言善道,會唱會跳。
比如我的侄子性格鬧騰的要命,把家裡的東西全部翻出來,但在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眼裡,就覺得,男孩子嘛,鬧騰些才好。
其實這些話背後,或多或少都帶著點性格歧視。
這個世界存在外向但不善溝通的人,比如那種話特別多,每句都招人煩;也存在內向但善於溝通的人,比如平時話不多,每句話都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研究,得出一個結論:
「內向型性格的領導者管人,傾向於讓有主見的人去自由發揮。外向領導者,容易對自己的主意非常興奮,其他人的想法難以被採納。」
因此,從來沒有「外向的人更改吃香」的通行證,也沒有「內向的人混不開」的魔咒。
內向的人習慣以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願這個世界也溫柔待他。
孩子不愛學習?
缺乏學習興趣與動力?
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成績受心理影響很大?
作為家長只能看著孩子這樣,卻無力改變?
……
我想
你需要最權威的專家為你解讀!
帶你走出誤區,科學的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