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我們所處的時代,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焦慮的時代:高漲的房價、孩子教育、職業壓力……無孔不入侵佔著我們每一個細胞、每一條神經。每個女人都曾經是歲月靜好的柔弱少女,只因當了媽媽,便讓自己活成了女戰士。

肩負著家庭和工作兩方面的壓力,常常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有時候,把滿腔怒氣都發泄在自己最愛的家人、愛人、甚至孩子身上。直到把孩子說的無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每每看到孩子的淚水,又心疼懊惱不已。

雖然,我們也在暗暗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卻還是不能阻止情緒的再次失控。

我們真的是脾氣差嗎?不,我們只是太累了!

我們一直努力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卻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自己。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讓我們陷入焦慮的是不斷被壓抑的自我

在這個社會的公共認知里,每一個女性從出生之日起就有一個巨大的未來等著自己,成為一個母親。

在我們還沒有孩子時,一定會有人對我們說,女人只有做過母親,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等我們有了孩子,一定會有人對我們說,母親對孩子有一生的影響。

我們從孩子還沒有出生起就開始作各種育兒準備,孩子出生後對孩子無微不至,給孩子無窮的愛,對孩子盡無盡的責任。開始看各種育兒類的書籍,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學會陪伴安慰和傾聽。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但也許在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呼喊,我們卻假裝聽不見,也懼於承認: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么?

會有人說:當然了。這就是女人天生的母性。

看著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膽敢有一絲念頭,否定這個「當然」了,一定會覺得自己瘋了,為自己這個甚至還沒有露出半絲的念頭自責和內疚不已。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美國女性專家阿德里安·里奇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的概念:

母性,已經被建構成了一種「無需討論」的默認狀態,作為一個女性,成為母親,擁有母性已經是一件不存在「選擇」的事情,是一種絕對正義。母愛必須是忘我、無私的。母親就應該每時每刻都在愉快地撫養孩子,用愛和包容去對待孩子,無時無刻不優先考慮孩子,在孩子面前展現出完美的形象。

我們都被「制度化的母性」綁架,當自己無法達到這個標準,就會倍感失敗、內疚、焦慮、自我懷疑。而這些對自己的壓抑、懷疑、不滿,統統都會轉化成情緒炸彈,潛伏在我們的胸口,隨時有可能被點燃。看上去我們是在苛責別人,其實我們在苛責自己,而自我苛責的背後,是內在自我的深度匱乏。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我們真正的焦慮其實是:那個曾經的自我正在漸漸消失,我變成了一個稱之為母親的客體。不管內心愿不願意,女性變成母親之後,往往會變成社會認同的那個身份:一個關懷者,而不再是被關懷的人。我們的心理、生理、情感需求習慣被壓抑著:


我們知道怎麼關懷子女,卻不知道怎麼關懷自己,也抵觸關懷自己;我們知道懂得如何理解子女,卻無法理解自己,也不敢理解自己;我們接納子女的不完美,卻容不下自己的一點過失……

在養育中,父母最焦慮、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未來。與其擔心孩子的未來,還不如思考一下作為父母的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其實,養育的確就是一場回歸和尋找自我之旅。

最好的養育應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藉由孩子成長的力量,修剪自己生命的枝葉,成就最好的自己。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生命有很多的可能,孩子今年沒有考上好的大學,現在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失戀了,被老闆炒魷魚了……就以為是世界末日了。不是的!

人生充滿無常的變化和各種可能性,我們要鼓勵孩子,也許這一扇窗關了,另外一扇窗卻打開了。驚喜總是在峰迴路轉處等著他。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與其焦慮孩子的未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對人生的態度

初中生家庭教育容易產生的幾大誤區及處理方法

「以終為始」是家庭教育不能忽視的原則

一個12歲的孩子,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