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武術家為什麼輕易不敢上戰場?明朝一武術家用性命給出了答案

古代武術家為什麼輕易不敢上戰場?明朝一武術家用性命給出了答案

很多武俠小說和電影,都給人一個誤區,彷彿武術的歷史非常古老,貌似有了幾千年。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錯覺。目前已知史料證實,武術真正趨於成熟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技擊理論與實踐體系,出現眾多異彩紛呈的武林流派,是在明朝和清朝時期。武術名家和武術專著大量出現,是武術在這一時期發展的顯著特點。

明朝後期,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風起雲湧,關外清軍虎視眈眈。明朝被迫兩線作戰,同時與起義軍和清兵展開持續十餘年的激戰。動蕩不安的亂世中,人們出於保家衛國、防身自衛的需要,催生出了一批威震一時的武術名家,在中華武術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出現了王征南、白玉峰、張松溪、吳殳、程宗鞧、項元池等人,可謂多不勝數。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在武術發展史上震爍千古的武術家,絕大多數都輕易不敢上戰場。整個明朝將近三百年時間裡,大小武術名家不計其數,敢於上戰場的武術家,只有戚繼光、俞大猷等寥寥數人,可謂少之又少。而且戚繼光和俞大猷正式身份是武將和「軍戶」,不算是純粹的武術家,別無選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古代武術家們為什麼輕易不敢上戰場?

明朝有一個大武術家石敬岩,他的經歷能給人們一個答案。石敬岩是江蘇常熟人,他出身極為貧苦,是當時被視為「賤民」的丐戶。但石敬岩卻胸懷大志,要干一番大事業。他選擇了武術作為自己的發展道路。青年時代石敬岩走遍大江南北,遍訪各地名師,再加上自己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一代名家,尤其擅長槍術。

石敬岩學成武藝後,沒有滿足於像眾多武術家一樣,開館收徒養家立業,而是想靠自己的武藝報效國家,博一個封妻蔭子的富貴前程。萬曆三十七年,石敬岩第一次從軍走上戰場,參加了明朝平定南方苗民起義的戰鬥。石敬岩初上戰場就身手不凡,「三尺鐵入萬眾中,遂破同安諸寨」,立下首功。

此後,石敬岩又跟隨明軍轉戰四方,立下不少戰功。但遺憾的是,由於石敬岩生性耿直,在軍中沒有靠山,又不善於打通關係,明朝中後期朝廷風氣腐壞,石敬岩這樣的人註定吃不開,始終未能如願以償獲得升遷,出人頭地。

崇禎八年,已經年邁的石敬岩決定退隱,在蘇州幾個武林同道的幫助下開館收徒,聊為養老之業。誰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場意外事件的發生,再度讓石敬岩走上戰場。北方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率兵南下安徽,在鳳陽焚燒明朝祖陵,一時東南震動,崇禎急忙從各地調集人馬,前往抵禦張獻忠。

蘇州衛指揮使包文達也接到了調令,讓他渡江前往安徽與張獻忠作戰。包文達素來聽說石敬岩武藝高強,於是輾轉託人找到石敬岩的幾個徒弟,想讓他們邀請石敬岩出山,隨同明軍北上抗擊張獻忠。

石敬岩本來不想出山,但在幾個徒弟再三鼓動下,決定再上一次戰場。崇禎八年二月十二,石敬岩跟隨蘇州衛指揮使包文達的軍隊抵達安徽宿松。誰知道狡黠詭詐的張獻忠,事前廣派斥候,偵查到了明軍的蹤跡,在宿松山谷中埋伏下重兵。包文達在敵情不明、又沒有和其他友軍匯合的情況下輕敵冒進,結果全軍身陷重圍。

石敬岩顯出英雄本色,他單槍匹馬往來衝殺於亂軍之中,「左右備擊,自辰至脯,殺賊無算」,「槍鋒所及,無不披靡,圍散複合者數」。激戰中他的戰馬被殺死,長槍折斷,仍然「短刀步戰,猶力殺數十人」。

張獻忠的義軍一看難以力敵,於是使出狠招:「迥馬遙環之,令刀槊不得及,發矢如飛蝗」,他們不敢靠近石敬岩,遠遠圍繞住他,用亂箭把他射死。石敬岩的遭遇說明,古代戰場上的廝殺搏鬥與日常比武完全不同。由於弓箭是戰場必備武器,在戰場上大量應用,即使武功再高的武術家,碰到萬箭齊發的場面也無法應付。石敬岩用性命證實,即使勤學苦練幾十年,一身的好功夫,上了戰場照樣毫無優勢,故此武術家們輕易不願上戰場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資料:《石敬岩傳》《石義士哀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手下最多才多藝的大將,集書法家、建築師、農學家於一身
乾隆強迫英國大使磕頭,受到全世界嘲笑,有一位偉人卻說乾隆沒錯

TAG: 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