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衛戰因這3點,于謙布陣於城外;于謙搶了別人功勞?
明朝時期土木堡之變是王朝的轉折點,大明精銳盡損,武將功勛集體團滅,瓦剌則是趁勢大軍南下,直逼北京,好在大明王朝有于謙,在那個國家危亡時刻在北京城下擊退瓦剌大軍,給大明續命一百多年。
對於于謙的排兵布陣,乍一看是很意外的,因為他將主力大軍布置於城外,放棄了堅固的城池,等於放棄了守方的優勢,直接和瓦剌大軍打野戰,是不是他不懂用兵呢?實則不然,打小城市可以堅守,但北京這種百萬大城市,只能出擊不能死守。原因有三,第一,守軍不夠,大城市城門多,兵力會分散,而且因為城市太大,萬一一門被破,其他守軍需要時間才能敢來。第二糧草不夠,南京魚米之鄉還好點,但北京本身就需要南方不停送補給。沒有支援的話百萬人民會瞬間吃破糧食。
第三,況且瓦剌想重蹈靖康之恥來要挾明朝,再加上瓦剌一路攻打讓好多人感覺已經敗了,死守城池時間長了容易內部瓦解,擺出置之死地的態勢與瓦剌決戰方可有勝算。從兵形勢角度講,于謙做的極其正確,土木堡之後,明朝已然成為驚弓之鳥,人心惶惶,京城大官富戶紛紛南逃,部分大臣主張南遷。可見在這種條件下,如果都城被圍,明朝軍民有多少抵抗意志?士兵有無死戰決心?也可以參見靖難之役最後金陵是如何被攻破的,也可以在靖康之恥中見到高層的抵抗意志。于謙再猛,他無法改變所有人的想法。 于謙不懂兵法嗎?于謙手下的將領不懂戰術嗎?只能置死地而後生,沒有了退路,將士只能死戰。
打仗和打架一樣,一是要有實力,一是心理戰,一是戰術技巧。剛開始,大家都被嚇破膽了,此時的勝利很重要,是建立信心的重要環節;等我們習慣了畏懼,有豪氣有膽識的時候,要敢於給敵人當頭一擊,此時更是拼豪氣膽識,如果勝利,則敵軍心理防線全線崩潰,橫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說的就是這;在實力距離敵人很遠時,戰術和技巧非常重要,能消減敵方的優勢。再者當時明軍有了遠距離火炮火器,如果據城死守,反而失去遠距離武器的優勢。所以用軍力依託城牆上火炮支持拒敵,城牆和火炮利用軍力保護不受攻擊,後期袁崇煥打後金時候也經常採用這種戰術。
對於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有網友持懷疑態度,認為于謙的功勞被無限誇大了,這部分網友認為,北京保衛戰軍事上戰勝也先的是石亨,又不是于謙,什麼功勞都往文官身上堆。武將在前面拼死拼活,第一大功勞全是文官的,于謙就定個基調,不能慫,石亨去拚命。真正硬碰硬擊敗也先的是石亨,現在好了,搞得好像功勞都於謙一個人的。也怪不得後面石亨要殺他。整個防守和反擊,都是石亨在做。包括最後判斷也先要撤退了,有機會反攻的也是也先。不過後面石亨是反角加武將,後面文人把絕大部分功勞都堆給了于謙。一個一輩子沒上過戰場的人,忽然能指揮十來萬軍隊擊敗能征慣戰的也先,也就文人自己才信。于謙在保衛戰期間就一點,有自知之明,不干涉石亨的指揮。
小編也承認,北京保衛戰絕不是于謙一個人的功勞,本來也不是,那是一場事關大明生死的決戰,那是數十萬大明將士拼出來的,這一點誰也否認不了,不過也不要誇大石亨,他的確是這一戰功勛最大的,但是不要忽略一點,石亨之前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敗下來的,他逃回北京是被下獄的,是于謙臨危將他釋放並委以重任,他是待罪隻身,怎麼能不拚命。
而且為什麼大家一提到北京保衛戰,首先想到的就是于謙,因為在那個時候,大明只有于謙能夠協調各方,調整軍力備戰,大家也都聽他的,你讓石亨代于謙試試,大明紛紛中內亂,都不用瓦剌去打。就比如如果于謙當初不立景帝,明朝朝廷早就亂成一團了。如果于謙不力排眾議,反對南遷,北京早沒了,瓦剌就會南下。如果于謙不調遣附近的兵力和糧草,北京城拿什麼來防守?這些石亨能做成嗎?
個人認為于謙還是民族英雄,縱觀中國歷史民族英雄的慘淡悲劇,莫不如此。在國家和民族需要他們站出來的時候,他們都是挺身而出,無怨無悔,當國家和民族度過危機的時候,往往當時的國家執政者處於利益的考慮,他們卻被反攻倒算。其實這些人才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靈魂和脊樑!
※冉閔其實不是英雄也不是魔頭;很多人都沒搞懂一件事!
※隋煬帝和秦始皇有一個共同點;他多少幫唐太宗做了嫁衣!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