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處事須誠,切勿自欺

曾國藩:處事須誠,切勿自欺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中庸》有言,「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身為晚清儒家代表人物,曾國藩自然對此原則堅信不疑。

然而,千百年來,無數士子官吏熟讀《中庸》,深知誠信重要,但絕非人人皆篤守此理念。箇中原因,恐怕在於他們未將誠信內化於個人生命體驗中涵養培育。觀曾氏家書與日記,其對誠的理解,有個漸進趨深之歷程。

人若不誠,對己而言,便是自欺。曾國藩有次給諸兄弟舉了個親身經歷的科考見聞。但凡考試,有高中者,自有落榜者,譬如曾國藩僅秀才這一關,就連考了七次,可謂坎坷,也有過一些牢騷。名落孫山,本該自我檢討,但不少考生卻總是埋怨他人,甚至「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其實他們的水準「實亦無勝人之處」,甚至「有不堪對人之處」。長此以往,他們不反求諸己,事事不滿,「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到頭來換來別人一陣冷笑而已。可知人若不能坦誠面對自己,自我欺矇,胸中便住進了心魔,終將原本體內活潑的精神吞噬。

人若不誠,對人而言,便是自賤。初到京城,曾國藩也曾名利心重,四處拜謁權貴名流。有一回餐敘,席間坐有朝廷要員,為引起對方關注,曾國藩說了頗多奉承之諛詞,甚至為了活躍氣氛,不惜化身段子手,「語多諧謔,便涉輕佻」。事後回想,曾國藩懊悔不已。《論語》有云:「君子,不重則不威」。曾國藩的表現,有失士人之風,非但不能留下好印象,反倒招人厭惡,自取其辱,實在不智。

痛定思痛,曾國藩認定今後做人,當誠字為先。首先,處事須誠,不能自欺,不能欺人。曾國藩反覆告誡兄弟「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全力以赴便是誠,「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如此才能達到上不敢欺天地祖父,下不敢欺諸弟與兒孫的程度。

其次,待人須誠,真心相向,便無所愧。曾國荃脾氣大,眼界高,往往易同人發生衝突。而自詡「當世諸葛亮」的左宗棠,也非善茬,兩人可謂針尖對麥芒。所以曾國藩每每規勸九弟對待左宗棠,「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以相迎距。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真心如春風,誠意似暖陽,終究能融化寒雪,消釋堅冰。並且對於販夫走卒,曾國藩也強調「常以愛民誠懇之意」,身處亂世,作為手握重權之人,「最易造孽,亦最易積德」,而最大之德,無非樹立誠信。

再次,誠貴為德,造化成風,改良世俗。所謂誠信,並非一人之德,一人之事,而是天下之德,眾人之事。曾國藩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對於官場風氣之變幻,感觸堪稱刻骨。他在行將圍困金陵之際,致信九弟,痛思以往政風之惡,官員奏疏「託言彼事以聳聽者」,此道光末年之陋習,「欺矇宣宗,逮文宗朝已不能欺,今則更不宜欺矣」。越是飽更事變,越應自信篤實,如果自己走入機巧偽詐一途,則世風政風必定「日趨日下也」。其內心之清醒堅韌,甚值欽佩。

在晚年回憶恩師時,李鴻章還發了一通感慨,「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虛矯之氣,任意胡弄,其實沒有根底。」恐怕李氏沒有機緣讀到曾國藩寫給兄弟子女們的家書。其實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里,曾氏就在信中與諸弟共勉:正好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隨便答言,無事不成,不必愛此小便宜也。

意氣風發的豪言壯語背後,其實透露著傳統政教對士大夫操守信念的熏染。畢竟,在一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缺乏人格與道德的政治家,是難以負重而致遠的。這亦是曾國藩高於李鴻章之處。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王學斌),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李白《遠別離》鑒賞
《呂氏春秋》里的十種大智慧,讀完受益無窮!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