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票房止步50億大關,比《戰狼2》差了什麼?
上映半個月後,《流浪地球》票房超40億,一躍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亞軍。
郭帆和劉慈欣帶著一眾主創人員,在這40億之際,奔赴中宣部電影局開了個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給《流浪地球》做了個經驗總結,其後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報道中,都開篇明義點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它樹立的價值標杆和佔據的道義制高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這似乎足夠說明:如今的《流浪地球》承載了太多東方理念、中國價值以及大國擔當的政治文化期待,不再單純是科幻迷與電影人的狂歡了。
營銷娛子醬回顧《流浪地球》這18天的傳播路徑,發現這種轉變,與《戰狼2》有微妙的相似之處:因題材與內容引起關注,之後以民族主義情緒帶來話題延展性與票房號召轉化。也正是得益於這樣超越電影內容本身的家國主義情緒搭載,才使得《流浪地球》成為了今年春節檔的強勢黑馬。
只不過與《戰狼2》相比,《流浪地球》在以下方面做得還不夠:一是一線城市政治輿情更複雜,但對三四線城市政治穿透力不夠;二是在用戶下沉過程中,拉新作用較為薄弱,特別是針對女性觀眾。因而在後續的票房累積過程中,略顯乏力,未能達成如《戰狼2》般的一路飛馳。
但40多億的票房依舊可以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不妨來看看,伴隨著官媒的一路助推,到底是什麼堆起了《流浪地球》這40多億的票房。
瘋狂表現:3天14億逆襲,後發制人
在春節檔混戰的前兩天,熱搜榜上近乎「查無此球」,在造梗自來水大軍缺失的情況下,《流浪地球》先行講述了自身誕生不易的故事。
郭帆在影片上映當天發布了一篇文章《小破球,要學會抬頭》,在裡面特別感謝了吳京,此前吳京「帶資入組」的傳言在幕後故事裡被印證。
《流浪地球》的「破」源於劇組的「窮」,吳京笑稱郭帆是個「騙子」,「騙」得他投資千萬成為出品人還零片酬出演,劇組則笑著調侃這是「空手套戰狼」。
一時間,「在危難時刻撤資的到底是誰」成為隱藏的八卦點,之後網上開始流傳一個「投資界奇才的故事」:吳京本來是去客串的,客串中途萬達撤資了,拿著錢去投了吳秀波主演的《情聖2》,最後吳京自掏腰包6000萬成就一部「硬核科幻」,《情聖2》卻撲街了,萬達的陰差陽錯成就了吳京。
恰逢此時,春節檔第三天,《流浪地球》票房開始實現逆襲反超《瘋狂的外星人》,吳京在微信搜索指數達到一個峰值,關於吳京投資眼光的討論比比皆是。
吳京微信搜索指數
其實,戲裡戲外吳京(劉培強)拯救「地球」的相映成趣,配以吳京「拍爛總比沒人拍強」的言論,再加上同為春節檔競爭對手寧浩在拍攝時的幫助,還有關於電影界薪火相傳的扶持故事,這一套「情懷殺」已充分調動了人們的「感人、自豪」情感。
與此同時,《流浪地球》開始投入到高密度的「熱搜戰」中。無論是「郭京飛在哪兒」的段子式熱搜,「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的玩梗式熱搜;還是「還珠格格主題曲《當》的適配性」的沙雕式熱搜,「moss劉培強CP」的虐粉式熱搜,都開始天羅地網地鋪開。
部分微博熱搜截圖(來源:新浪娛樂)
《流浪地球》的微博搜索指數
在這「熱搜催動入坑」+「口碑驅動好評」的戰略背面,伴隨著《流浪地球》攀升的票房,輿論場卻愈發撕裂。2月5日影片上映當日,一篇10萬+閱讀的《流浪地球,不及格》成為批判《流浪地球》的主流聲音,文中指出的科學設定、劇本創作、導演和演員以及價值觀四個方面的不及格,恰好也正是《流浪地球》的爭議點所在。
如果說諸如「行星發動機靠譜嗎」「點燃木星的想法合理嗎」還是基於科學原理範圍內的討論,那如「拯救地球的主導是中國人」、「強調舍小我、成就大我的集體主義精神」的言論,無疑是對中國敘事體系中關於「民族自信」與「家國情懷」價值觀的一種挑戰了。
對此,就在該文發布的第二天,另一篇由人民日報發出的同是10萬+的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人的,只有中國人》做出了回應,也引發了無數電影支持者的援引和贊同。文章以中國科技的進步與中國人不服輸的拼搏精神為基本史實,指出中國科幻內核不同於西方的根本所在,強調中國自信和國際情懷的相輔相成,無疑是為《流浪地球》的價值觀基調做了背書。
這是官媒、影片支持者與民間電影反對聲音的第一次碰撞,兩篇關於《流浪地球》的「10萬+」交鋒產生的「喧嘩聲」,拉開了關於民族主義探討的序曲。
風口浪尖:一星之爭與豆瓣攻防戰
兩股對抗情緒的「攻防戰」迅速從區域性交鋒轉向「全線開火」。第二波高潮的到來伴隨著吳京在微信搜索指數上迎來第二個搜索高峰——被萬條髒話罵上頭條。
帶有「吳京」關鍵詞的微信閱讀量曲線,2月12日達到最高峰值(來源:新榜)
帶有《流浪地球》關鍵詞的微信閱讀量曲線,2月12日達到最高峰值(來源:新榜)
上映一周後,「《流浪地球》豆瓣評分持續下滑」、「《流浪地球》遭惡意攻擊」等話題開始在輿論中發酵,因為此時《流浪地球》的豆瓣打分透著一種詭異,僅有2.2%和4.6%的網友給出了1星和2星的評分,然而在熱評前20中居然有12個低評分評論露出。
在這些低分評論中,吳京成為了一個關鍵詞。評論中所認為的《流浪地球》中充斥的民族主義與集體主義,被具象化到了吳京及《戰狼2》身上,《流浪地球》被揶揄為「太空戰狼」,其電影內容及價值觀傳達都明顯地「戰狼化」了。
豆瓣差評詞頻分析(熱評前300)
豆瓣之外的各大平台,則是各類讚美聲音的相繼湧現,大量官媒下水,從製作、內容等方方面面對電影進行傳播,人民日報公眾號以幾乎每日一篇的速度對《流浪地球》表示著讚美,表達對影片的支持。
這種影評評分分化嚴重,且價值觀嚴重割裂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只有《戰狼2》曾經出現過。
而到了《流浪地球》時,曾經《戰狼2》電影的極端反對者也迅速產生了一個推定閉環:吳京參演、吳京的電影大多是宣揚愛國的、《流浪地球》也一定充滿了盲目的民族自信、電影都不用看的直接打差評。
網友們甚至還發明了一個新的辭彙「含京量」,用影片中有無吳京的出演來判斷一部片子是好還是壞,這種看到吳京就諷刺,什麼都要引到「戰狼」話題上批判一番的行為,從《戰狼2》蔓延到《流浪地球》。
曾經《戰狼2》被批判為煽情說教的意味過濃,吳京個人的愛國言論也為社會情緒的激發添磚加瓦,如今《流浪地球》卻因為這種《戰狼2》關於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後遺症迎來輿論轉折點。
這樣的推定邏輯在《流浪地球》的支持者看來,自然是無稽之談。大量科幻和純粹電影內容愛好者認為這樣的反抗情緒是對影片本身的遷怒,並不認可。而自身便對強調中國自信的民族主義情緒認同的受眾更是被引爆了雷點,成為了激烈的影片「捍衛軍」。不少支持者甚至把厭惡吳京的群體稱為戰狼PTSD患者,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一種過激反應。
兩種對立的情緒迅速發酵,並在社交平台上為影片的熱度爆炸成功「續命」。
2月11日,「《流浪地球》豆瓣評分遭到大量五星改一星」、「1000元一條評論被收買」等聲音開始蔓延,豆瓣app也被拖下水。大量影片支持者前往應用商店給豆瓣打一星評分,在安卓應用市場,豆瓣的評分一度跌到1.4分。
在這些關於豆瓣app的評分中,有直接叫罵「垃圾軟體」的,也有純粹發泄怒氣「五星太多了,打一星平衡一下」。
App Store上豆瓣一星評論詞頻分析(樣本評論前300)
兩種群體在爭鋒相對中交替佔領輿論制高點,不斷為《流浪地球》增加談資與熱度。大量媒體跟進報道,甚至評價此事件為「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但凡觸及到民族情緒的爭議,往往都能引發海嘯效應。
營銷娛子醬採訪了一些25-30歲的一線城市女性受眾,這些受眾既非資深迷影也非科幻迷,90%以上都表示不會因「民族情緒的爭論」而拒絕去看電影,《流浪地球》票房在豆瓣事件發展期間還在節節攀升。
這時大眾對於《流浪地球》的焦點已經不在電影本身,而此後頻頻的政治引導更讓輿論脫離掉電影內容,向更為廣闊的文化表徵進階。
政治文化象徵:市場影響之外的期待
經過豆瓣事件的輿論聲量後,《流浪地球》反而得到了更多來自官方的安利。
中國電影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開了花,但張藝謀新片《一秒鐘》的退出卻引發了國際關注。在2月13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也被問到此問題,意外的是,華春瑩反手就是一記安利,「我知道現在大火的電影是《流浪地球》,不知道你看過沒,建議你去看一下。」
還有更為驚喜的發現,中宣部學習強國APP的答題把《流浪地球》都給安排上了,這款專給黨員進行愛國學習的APP,通過看視頻獲得積分,《流浪地球》是上面唯一的娛樂內容。
而關於《流浪地球》的熱點話題,是票房不斷超越此前的代表性影片,比如首破20億的《捉妖記》,首破30億大關的《美人魚》,還有超越了原來的票房總榜亞軍《紅海行動》。
破40億後,外媒的聲音也從《紐約時報》的「中國電影正式加入太空競賽」變遷到為類似於《福布斯》的「當中國也能製作出這樣的『大電影』時,那就不再需要從好萊塢進口大片了」。
人們對《流浪地球》的期待不僅體現在票房紀錄上,在人民日報的社評中,明確指出了《流浪地球》提升了期待的水位,「我們能期待更多中國價值、東方理念在人類想像力疆域里延伸,今天的科幻文學創作,既有改革開放40年科技巨大進步這一『巨人的肩膀』,又有著公眾不斷增強的科學嚮往這一『深厚的土壤』。」
無疑,官方的一次次發聲,讓《流浪地球》承載了更多政治文化的象徵,也愈發給公眾一種潛意識的認知——文化自信帶來強國自信。
美國影評網站CINEMA ESCAPIST的一篇評論說,相比起《紅海行動》等電影,《流浪地球》「採取了一種不那麼直截了當的方式來展現中國的強大」。
這也讓關於電影的話題持續發酵,帶上了更鮮明的政治色彩,也由此讓「挺球派」的聲音開始佔據輿論上峰。
但可惜的是,《流浪地球》並沒有因此獲得足夠多的長尾效應。據貓眼數據顯示,與《戰狼2》相比,《流浪地球》對拉新,特別是對於女性觀眾的拉新能力較低,而在下沉率上,《流浪地球》因為春節檔的原因下沉程度較高,而《戰狼2》則更多是因為愛國情緒的刺激。因此當度過了春節檔,在後續的長尾發酵上,《流浪地球》的表現便相對乏力。
來源:貓眼
畢竟,相比《戰狼2》,《流浪地球》與民族主義情緒的嫁接元素並不充分。前期影片的產品定位清晰,科幻元年、開創中國科幻電影市場的概念搶奪眼球;後期是因為吳京個人話題佔上風而引發爭議,但明顯與當初《戰狼2》時期那種自發的關於民族主義情緒的討論不一樣,更像是由於吳京參演,產生了一種曾經《戰狼2》中的價值觀的被動折射。
也正因此,官媒的助推對政治情緒的牽引並沒有《戰狼2》那般強大,不少電影支持者呼籲回歸內容本身的探討,也讓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效果大範圍收縮。
雖然於電影票房上來看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對於類型電影的長久發展來看,倒更像是一種理智的進步。畢竟由政治情緒牽動的電影,其票房的成功很難收穫持久的借鑒價值。而出自電影本身內容而獲得的優質市場反饋,才會為茫茫黑夜中努力追光的行業人士,點亮一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