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搞錯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根本就不是曹操設立的
大眼
摘要:隨著盜墓題材網劇《怒晴湘西》的熱播,盜墓話題再次成為熱點,很多人都認為,盜墓四大門派中的摸金和發丘就是源自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圖1:摸金校尉並不是操掃所設立的
隨著盜墓題材網劇《怒晴湘西》的熱播,盜墓話題再次成為熱點,很多人都認為,盜墓四大門派中的摸金和發丘就是源自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曹操設立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的說法源自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中所寫的名句:「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這一說法就此開始廣為流傳,如今幾乎一說到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就和曹操有關。
其實,完全都錯了,這根本不是事實。
首先,寫這篇檄文的陳琳是什麼人?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人,和孔融等人並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但在寫這篇檄文的時候他是曹操的對手袁紹手下的謀士。
圖2: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著名文學家陳琳
其次,這是一篇什麼文章?這是袁紹要出兵討伐曹操,因為曹操控制了漢獻帝,狹天子以令諸侯,佔有了道義上的正統制高點,所以袁紹為了師出有名,自然要盡全力黑一黑曹操,為自己贏得一點道義支持。
所以,這是一篇來自敵手的文章,那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就顯然值得懷疑了。據說,曹操看到這篇檄文時,頭風病正在發作,結果被檄文上被犀利的文字驚出了一身冷汗,頭風居然霍然而愈。這篇檄文也就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一直流傳了下來。後來袁紹戰敗,陳琳被曹軍俘虜,曹操憐惜陳琳的才華,非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擔任司空軍師祭酒,負責管理文案。
匾查史料,也從沒有發現在曹魏時代的官職里有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的名號,同時也沒有找到擔任這兩個官職的具體人員。
再者說,即便曹操確實進行過有組織的盜墓行動,要知道在漢朝那個年代,是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是最重要的大義,當時的官吏選拔制度還不是後來的科舉制,而是察舉制。察舉制最重要的科目就是舉孝廉,也就是說孝子廉吏就能受到地方官的舉薦,從而走上仕途。在如此推崇孝道的社會,去挖人家祖墳,那簡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曹操就是再牛再橫,就是真有盜墓的行動,也絕對不可能公然把摸金和發丘這樣明目張胆的盜墓名詞作為官職的名稱,這簡直就是在作死的節奏啊!
圖3:曹操是不可能公然設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的
最後看客觀情況,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混戰。由於連年戰亂,民間經濟凋敝,各路軍閥為了籌措軍費,如果拚命向自己控制地區的百姓搜刮,勢必導致民心喪盡,甚至引起民變。現代軍閥或者反政府武裝為了籌集資金,通常是販毒和走私軍火,但是在三國時代,這兩樣可都沒有啊,所以各路軍閥不約而同打起了盜墓的念頭,因為秦漢時代講究厚葬,帝王權貴的墓葬里都有大量的陪葬財寶,打開一座大幕,就能撈得盆滿缽滿。
而在陳琳寫這篇檄文的時候,曹操控制的地盤還很小,遠遠沒有袁紹控制的地盤大,只佔據了兗州、徐州和豫州的部分地區,也就是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和河南中東部地區。在曹操控制下的這些地區,在河南地區漢朝帝王的墓葬之前已經幾乎被董卓盜掘一空,根據史書記載,董卓自涼州至洛陽,所過之處「先帝山陵悉行發之」,而且董卓的義子頭號戰將呂布,就是卸嶺一派的傳人,他在董卓大軍的盜墓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漢朝帝王的陵寢大部分都集中在洛陽周邊地區,除了這些已經被盜掘的帝王陵墓外,曹操控制的地盤就只有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歷代漢梁孝王墓葬群,比起洛陽周邊的漢朝帝王陵寢,墓葬的寶物肯定要差多了。
圖4:三國時代盜墓最厲害的其實是董卓
歷史上真正設立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並不是曹操,而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根據《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領之,其餘事迹,分見諸列傳。」
劉子業就是根據陳琳這篇檄文設立了這兩個官職,並分別由建安王劉休仁、山陽王劉休祐擔任,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這才是中國歷史上真正設立這兩個官職。
最後來說說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到底是什麼級別的官職。
校尉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職,校是軍事編製單位,尉是軍官,校尉兩個字合起來就是部隊主官的意思。戰國末年開始出現這個官職,秦朝是中級軍官,到了漢朝校尉的級別達到最高峰,僅次於中郎將。特別是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首都長安城的防衛,設置了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尉,都是品秩為比二千石的高級武將。八校尉統領的部隊都是從地方或少數民族中選募而來的精銳,擔任這八個校尉也大多是皇帝的親信。東漢時將撤銷了中壘校尉,又將胡騎校尉併入長水校尉,虎賁校尉併入射聲校尉,只剩下五校尉。史書中常見的「五營」、「五校」,就是指五校尉所統領的部隊,五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同時也兼顧宿衛宮禁的任務。
圖5:漢朝時校尉是負責統領衛戍京城的精銳部隊
到了三國時代,隨著軍權逐漸分散到割據各地軍閥手上,校尉的名號也開始多見,如典軍校尉、折衝校尉、鷹揚校尉等,一般都在中郎將之下。魏、晉以及南北朝時代也都有校尉,大都屬於領軍將軍。隋唐時期校尉定例是武散官的低低官職。唐、宋、元、明時期,校尉的地位進一步下滑,基本上是六品以下,明朝錦衣衛的校尉就和差役沒多大分別了。到了清朝更是只有八品,基本上就是芝麻官了,而且實職都不用校尉,只是作為武散官閑職。
中郎將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武官官職,秦朝開始設置,西漢設立了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焦和右中郎將,僅次於諸將軍。由於將軍並不是常置職位,只有在有戰事時才給統帥授予將軍的名號,平時武官的最高官職就是中郎將,隸屬於光祿勛(郎中令),主要負責統領禁軍,都是品秩比二千石的高級武職。
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地割據軍閥濫封給部下將領,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職位。而且各路軍閥手下,中郎將的職位、品秩、權力也有很大差異,統兵將領也經常被授予中郎將的名號。唐朝中郎將又被恢復成為各府衛的禁衛統領,品級為正四品,屬於高級武職。宋朝初期,中郎將主要是作為榮譽性的虛銜,而不是實職,後來乾脆被徹底廢止。
就以漢朝的校尉和中郎將來說,漢朝高級武官的級別從高到低依次為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按照漢朝的品秩制度,中郎將和校尉都是比二千石。
圖6:漢朝時中郎將是負責統領禁軍的高級將領
品秩就是官職的品級和俸祿的標準,漢朝的官職品秩最高是萬石,接下來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兩千石和比二千石。
只有司徒、司馬、司空這三個職位最高尊顯的高官(並稱三公)的品秩才是萬石,「石」在這裡讀dan(音同擔),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萬石是指月俸三百五十斛(一斛就是一石)稻米,年俸四千二百斛。如果折算成重量,一斛是150斤,四千二百斛就是63萬斤稻米,以現在最普通的大米3元一斤來計算,也就是年薪大約在189萬元。這個級別大致相當於正國級。
中二千石,中就是滿的意思,中二千石就是實打實的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年俸二千一百六十斛,摺合成重量是32.4萬斤,相當於現在年薪97.2萬元。中央政府的九卿和地方政府三輔,也就是指京兆、馮翊和扶風三處緊鄰首都的地方長官,都是中二千石,級別大致相當於副國級。
真二千石,月俸一百五十斛,年俸一千八百斛,摺合成重量是27萬斤,相當於現在年薪81萬元,級別大致是現在的省部級。
兩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年俸一千四百四十斛,摺合成重量是21.6萬斤,相當於現在的年薪64.8萬元,漢朝郡守的品秩都是兩千石,所以郡守也被稱為兩千石,級別大致相當於省部級。
比二千石,比是相當於的意思,月俸一百斛,年俸一千二百斛,摺合成重量是18萬斤,相當於現在的年薪54萬元,級別大致相當於副省級。中郎將和校尉都是屬於這一級別,都能算是高級將領了。不過漢朝以後,這兩個官職的級別就越來越下降,最後中郎將被徹底廢止,校尉則成了八品,只相當於今天科級這樣的低級職位了。
※號稱天下第一的德國豹2主戰坦克性能究竟如何?
※在德國豹2坦克的三大性能中,為什麼都說防護性能最差?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