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開國功臣第一,堪比蕭何,功勞遠超劉伯溫

明朝開國功臣第一,堪比蕭何,功勞遠超劉伯溫

歷朝歷代為了感念開國功臣,都會給他們排定次序,設置廟宇專門進行紀念。最為典型的是唐代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和宋朝的「昭勛閣二十四功臣」,分別確立長孫無忌和趙普開國功臣第一的地位,而這一習慣實質是來源於漢朝。

《史記·蕭相國世家》中曾經記載,漢五年劉邦擊敗項羽,論功行賞,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給予了最多的封賞。到了後來平定群臣的尊卑順序,很多人認為「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是劉邦最後仍然堅定的認為,蕭何的功勞比曹參大,如果自己缺少了100個曹參,仍然能夠奪取天下,缺少一個蕭何,則難成事。自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開國立元,都會論功行賞,評定第一功臣。

蕭何有何特別之處?劉邦評價: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史記·高祖本紀》」

而事實上,歷朝歷代的功臣第一,基本上也都是與蕭何相似的作用,譬如三國時期的荀彧、諸葛亮,譬如唐初的太子李建成等人,君王在外出征,這些人在後方治理國家,供給糧草。

因為明初發生了多起叛亂,因此並沒有設置「凌煙閣」一類的功臣排序。那麼,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他的手下是否有蕭何一樣的人存在呢?這個人就是李善長。

朱元璋在外攻城掠地時,所過之處都是李善長出台政令,安撫百姓,治理國家,與蕭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樣的。《明史·李善長傳》中,還在率領以軍征伐的朱元璋曾詢問李善長天下何時才能平等,李善長回答:

「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

大體意思就是讓朱元璋好好管理國家,任用人才,不亂殺無辜,向漢高祖劉邦學習。而事實上,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完善法度的人,正是李善長。《明史》記載他:

「既複製錢法,開鐵冶,定漁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

除此之外,李善長坐鎮後方,還曾經在朱元璋大軍在外時伏擊援軍偷襲,保護了後方的安全。可以說,沒有李善長的幫助,朱元璋斷然不能夠取得後來的成就。

朱元璋最初跟隨軍閥郭子興,由於其勢力不斷膨脹,遭到猜忌。郭子興想把李善長調離朱元璋身邊,而李善長在朱元璋人生起步的困難階段,選擇了對朱元璋的堅定支持,這對於朱元璋而言,至關重要。這與漢高祖劉邦在沛縣時期,不斷的接受蕭何援助是非常類似的,只不過後來漢高祖為了報答蕭何多給自己的200錢彙報了他2000封邑,李善長被胡惟庸案株連。

明初尚設有宰相職位,左為尊,李善長為左相,封公,乃人臣之極,三公之首。可惜的是,明初的對權臣的清算,讓他的功績被遮掩了很多,但是事實是不能抹殺的,後世評價前人,可以說一位古人好,也可以說他不好,更可以自以為是的嘆息一聲「歷史無真相」。然而他們生前做過、經歷過的的事情,卻並不是能夠輕易的被歷史遺忘的。

劉伯溫與李善長的情況差別比較大,《明史》中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曾經提出了先討伐陳友諒,再攻打張士誠的方案。照理說,這有點韓信《漢中對》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意思了。然而所不同的是,韓信親自踐行了《漢中對》,諸葛亮也為《隆中對》的實現貢獻了實際力量,而劉伯溫只是提出了建議,而且這個建議在當時並不是特別難以決定的事情,他不提朱元璋基本上也是先陳後張的順序。所以楊訥在《劉基事迹考述》一書中,對此此處了質疑。

劉基在巔峰的時候,做到了御史中丞,不過是個二品官。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當中,大體能夠排進前30名。劉基生前留下了很多作品,地方日食、井水乾枯,他都能解釋為「君權神授」,沒有大才,所以得以平安(《劉基事迹考述》)。劉伯溫晚年,地方一個縣令要見他一面,劉伯溫都能立刻報告給朱元璋,其人可見一斑。有猜測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可能也是因為討厭他總是告密吧。結合《明史》中,劉基最初見到小明王時態度傲慢,可見其人。

如此,劉基是怎麼獲得如此大的名聲呢?明朝第十個皇帝明武宗在位的時候,距離朱元璋開國150年左右了已經,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想要找個開國功臣來紀念一下,發現開國功臣基本上已經都被打倒不能翻案了,就拿出了劉基說事。並且稱其「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人第一」。授予太師什麼的,這個時候劉伯溫才成為了一品。《明史》編纂的時候,劉基已經被捧到了很高的地位。正是這個原因,清朝末年天下巨變,有人借其口編造了《燒餅歌》,劉伯溫在民間的聲名達到巔峰。

即使如《明史·劉基傳》最後一段所說,劉基給朱元璋的很多建議都是在私下提出來的,朱元璋也真的把劉伯溫當成張良那樣的存在,那李善長的功勞也應當在劉伯溫之上----就如同漢初,蕭何、曹參的功績,都在張良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三大導師:一位忘年交,一位亦敵亦友,一位不共戴天
結局最好的亡國之君:三國大贏家,並非劉禪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