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硯台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與筆、墨、紙並稱為「文房四寶」。

硯亦稱為「研」,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十分廣泛,這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社會歷史時期的不同,硯台的製作與形態外觀也不盡相同。一定程度上,硯台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經濟甚至美學意識。硯台作為一種文房用具,在產品設計上硯池較平,凹陷較淺,主要有研磨、盛墨和掭筆的功能。

硯池以外的地方常刻花紋以修飾,不同朝代,流行的紋理不同。並且,不同的制硯人,偏好的花紋也不一樣。而且,在不同的朝代,硯台的設計上也會有所差別。從書房古樸典雅的硯台,到小巧易攜帶的攜帶型硯台,反映的不僅是朝代的更替變化,更是人們智慧的發展以及文人墨客對文房用具的追求。

由此,我們可以透過硯台,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硯台的製作經常選用上好的石料,質地堅硬,可傳百世,再配以巧妙的設計,一直以來都會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與珍藏。歙硯石是製作硯台的上好材料,它一般需要經過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數量極其有限。

南唐和宋代對歙硯石有著大規模的開採,元代也有大量開發,過度的開採,造成了歙硯石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枯竭。採石本身就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作,到了後期,我們可以看到暴露出來各種慘不忍睹的石坑,就像現在大量採煤後在地表留下的各種醜陋的煤坑。

由於地勢險峻,真品難得,再加上,一不小心就會遇到惡劣的天氣,這也使得採石的過程只會更加驚心動魄,危險倍增。曾有文章記載了關於石坑塌陷時的駭人場面「埋聲如驚雷,隔溪屋瓦皆震,禽隙獸駭」。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因為,採石越來越難,所以,我們偉大的先人們也在改進辦法。制硯時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原料,唐代那種薄殼硯形自然是不能接著採用了。接著,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攜帶型硯台,這種硯台小巧,易於攜帶,且不耗原料。

自元代以後,這種攜帶型硯台便逐漸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

到了清代,物品呈現多樣化,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硯台,尤其是攜帶型硯台。現在有關於硯台鑒賞的書刊中,就收錄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攜帶型硯台。它們形狀各異:有船形的、葉形的等等。船形硯台底部少平,船壁上刻字或花紋,而船的末尾可繫繩,用於掛於腰間,硯台堅固,不怕磨損或磕碰。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葉形硯台也是同樣的設計原理,在葉柄處可繫繩,既小巧精緻又便於攜帶。除此之外,還有雙面硯,此硯的槽處可繫繩橫掛於腰間。不過,若用於潑墨寫生就有點難為它了,此硯盛不了多少墨,更多的時候它是用於收藏把玩。

那時候的人們也會在硯台背後刻字,來表達理想或是一種理念,就跟我們現代的座右銘差不多。有時,我們也能根據硯的大小、材質以及背後的題字來推斷出一個人的心性如何。小編曾看到在一枚寒酸的小硯背後刻著「永不借」三個字,這大概就是古人說的敝帚自珍吧。

不過,還挺有意思的,不難看出硯的主人應該是一名心性頗高的人。也曾有極其普通甚至材質稍差的硯台背後刻著「狀元」二字。這應該是一名書生的硯台,不過書生所處環境之窘迫可想而知,他在考取功名的征途中將會遇到很多曲折。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這些用作警醒和激勵用的硯台大都做成小硯或攜帶型硯台,方便人隨身攜帶,隨時給自己鼓勵和指示。後來,因為讀書人進京趕考經常需要跋山涉水、舟車勞頓。大多數書生全靠兩隻腳行萬里路,這時候,他們自然是儘可能減少需要帶的東西,減少負荷,提高行動效率。

雖說繫繩攜帶型硯台易於攜帶出行,但若它長久掛於腰上,也是增加負重,而且,容易丟失。再者,這些繫繩攜帶型硯台更好的是用於收藏和賞玩,它並不能盛下很多的墨,對於需要長時間書寫的人來說,它也是不夠方便的。

歸根結底,一切都是為了更加方便,自然繫繩攜帶型硯台不再著重於「系」,它更多地出現在旅者的行囊里,於是,它有了另一個名字「行囊硯」。行囊硯一直用了很久,它雖有繩,但重點不在於「系」了。這種繫繩行囊硯真正退出歷史舞台,應該是在清代墨盒興起之後。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後來,中國還出現了刻銅墨盒等,但是,隨著墨盒的不斷發展,繫繩行囊硯不再受到文人們的青睞。不過,它作為一種文物來說,設計精巧,造型別緻,且用料珍貴,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如果,要對中國硯台的起源一探究竟,那麼,可能就需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則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於硯台的珍愛與重視,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現今,刻硯、賞硯、藏硯、這些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可以說,硯台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不斷演變,它的身上體現了各個朝代文化的縮影,從一方小小的硯台,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經濟乃至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

與筆、墨、紙齊名的一種文房用具,文人墨客都離不開它被多人收藏

對現在的人來說,古硯台從一種實用品變成了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轉化使得它更具有獨特的被珍藏的價值。

參考資料:

【《硯的輝煌歷史與發展現狀》、《釋名》、《硯台中的「行囊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