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來到這十二間舊教室改造的美學空間,開啟一場忘懷的國學之旅!

來到這十二間舊教室改造的美學空間,開啟一場忘懷的國學之旅!

村莊現狀

威海市中心的淺山古村

王家疃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距離市中心約30分鐘車程;村莊屬於里口山風景區,是入山的山口之一,地理位置便利且重要。

村莊位於一個東西向的溝谷中,南北高,中間有溪流穿村而過;村莊形態狹長,周邊自然生態完好,農業景觀資源豐富,村東側有一座近年來複建的廟宇——廣福寺,香火頗旺。

項目位於古村之中

村莊聚落原始結構完整,保留有大量的毛石砌築的傳統民居,以及拴馬石、門頭、石墩等攜帶歷史信息的物品,是典型的膠東地區淺山區傳統村落。

工作思路

從產業策划到節點改造,再到文化挖掘

王家疃村現狀已具備一定的旅遊基礎,在周末或者開花季節,威海本地居民會來此處踏青觀光;村中也已經有一些旅遊配套設施,但規模小,不系統,且空間條件相對較差,業態也以農家樂為主,缺乏層次和影響力。

拾貳間美學堂外觀,融於鄉村之中

作為里口山區域「美麗鄉村」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劃中將王家疃村定位為依託周邊自然資源和廣福寺人文資源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休閑體驗村落。

村莊未來業態將圍繞親子休閑體驗,國學文化展開,並以「孔子六藝」(禮樂射馭書數)和「君子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為主要經營主題。

規劃和建設工作分為幾個部分

1. 環境整治,提升風貌,在村莊原有肌理的基礎上,對村落結構進行了梳理,對村莊景觀,特別是水系進行了改善和提升,對部分帶有典型膠東民居特色的民居進行了整理和修復;

2. 改造建築,打造亮點,在村莊中選取多個建築,根據建築特點進行改造,形成具有王家疃村獨特性格的,具有傳播力的空間節點,如拾貳間美學堂、白石酒吧、琴舍等;根據村莊整體定位,賦予空間節點以合適的使用功能,服務本地居民和外來賓客;

3. 引入社會資本,多元發展,通過政府前期工作,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節點的方案設計,之後引入社會資本,形成良性互動,完成鄉村振興;

4. 文創跟進,豐富服務,結合王家疃自身特點,結合本次工作中的建築改造和未來業態,設計一系列文創產品,服務未來的旅遊休閑服務。

建築與環境融合,並提供更多服務

拾貳間美學堂,巧借山石,適度介入

「拾貳間美學堂」,是王家疃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六藝」主題的載體之一。它是一個老建築改造項目,原建築是典型的膠東民居形制,瓦頂、毛石外牆,它曾作為鄉村小學教室使用,但改造前已經閑置。因為有十二開間,當地人稱之為「十二間房」。

原建築分為三個獨立的部分,分別為六開間、三開間和三開間;十二間沿街一字排開,形成了區域的主要街道立面,也定義了村莊的主要風貌。

學堂外觀

建築背身毗鄰一崖壁,且與崖壁之間形成三角形空地;崖壁山石形態奇峻、自然,很有中國傳統美學意境。建築東側為村內近年加建的公共廁所,形象欠佳,且使用率不高。

因為建築風貌特徵鮮明,且保留完好,建築質量也較好,所以設計團隊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對建築適度改造,使之適應新的使用功能,並具有時代氣質。在功能方面,新建築將作為拾貳間美學堂被使用。

拾貳間美學堂平面圖

原本隔絕的三個空間被打通,整個空間被分為教室、展覽區、閱讀區三個部分。其中教室區域相對私密,與展覽和閱讀區域有門分隔;展覽區和閱讀區是新建築的公共區域,開放、通透但又有層次,呈現出歡迎公眾姿態的同時,又盡量保留原建築厚重的民居特徵。

入口處的展廊,可以透過窗洞看到閱讀區

建築的流線跟隨功能進行重新的梳理,被重新設計和定義的主入口被安排在展示區域,設計師採用了黑色鋼板,建構一個半露天的門頭,一方面給予了建築入口標誌性,另一方面新舊的對比又進一步提示了兩個獨立的建造年代。

展覽區不大,空間也相對單純,「白盒子」的處理模式更有利於未來展品的布置和展示,入口的「影壁」既適當組合視線,又為前言和展牆提供了依託。

展覽區,與閱讀區相連

展廳北側外牆開一個洞口,將原來封閉的室內空間與建築背側的山石形成對視,材料也使用黑色鋼板,與南側的入口遙相呼應,暗示了新元素的貫穿性,以及設計師希望將人引向建築背後山石區域的意圖。

展覽區的一側是閱讀區,兩個區域之間由雙坡頂建築剖面形的啞巴口(無門的洞口)分隔。閱讀區布置有書架和展桌,用於擺放與區域和國學有關的書籍和文創產品。

閱讀區,部分屋頂保留並暴露,與新材料形成對比

北側牆面結合原有的窗戶,將書架與座椅一起設計,形成了人、建築與物品之間的契合關係。原建築的屋頂被保留,並部分暴露,結合新的室內飾面材料,形成新舊對比和明暗對比。

教室

建築的外部環境也是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街道的一側,建築與街道之間的不規則用地被規整,利用高程形成了一個高於路面的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閑坐、休息、觀看、交談,但不受交通的干擾。

建築背側的外部空間是本次設計的一大發現,原本這裡是被遺忘的角落,村民在這裡養雞。

背山平台,由黑色鋼板製成

在踏勘中,設計師發現建築背後的山石很具審美價值,而且山石和老建築之間的「縫隙」形成了天然的內觀式空間,符合中國傳統修身的意境。

於是設計巧妙利用了這個「背身」,將地面稍作平整,鋪設防腐木;山石不做任何改動,只是將其展現在此,作為「面壁」的對景;一個與原建築垂直的半開放亭子被安置在背後區域的西側,作為該區域的界限,也為後續使用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空間。

與建築相連的亭子提供舒適的使用空間

原建築東側的公共衛生間是本次設計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不能拆除,但又有礙觀瞻,怎麼辦?設計使用了巧勁,利用方通格柵將公共衛生間罩起來,格柵構建的尺度、形式來自於旁邊的「十二間房」,於是在低矮簡陋的公共廁所變身為美學堂的延續,黑色格柵的處理既延續了旁邊主體建築的尺度,也延續了整個項目改造的手法。

衛生間與美學堂之間的縫隙被利用起來,一個僅供一人通過的樓梯被安置在此處,一個略微突出建築立面的小觀景台與之相連,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登高遠眺和近距離觀察原建築屋頂的地點;衛生間屋頂也被利用起來成為可以暫時駐足的屋頂平台,它與樓梯、觀景台一起形成了建築外部的小趣味。

木板鋪地的後院,衛生間以黑盒子的形態從建築中突出

琴舍,略顯隨性的精緻鄉舍

「琴舍」是一處民宿,由兩套具有當地特色的合院修繕改造而成,它是王家疃空間提升計劃中的第一個具有住宿功能的節點。「琴舍」的前身院落位於王家疃村中部,緊鄰村內休閑水系核心節點,原狀為毗鄰的兩個獨立合院,西院的年代較為久遠,主要牆體材質為青磚,兩進院,保留有倒座門頭、影壁等典型傳統民居元素。

東院建於1970年代,為單進院格局,東側有一平屋頂廂房,原建築外觀為水泥抹灰牆面,與古村落面貌不太協調。

設計團隊希望在設計中延續村落總體規劃中「六藝·八雅」的主題。於是,「樂」成為這個建築的主題,古琴則作為「樂」的具體體現。

琴舍外觀

建築空間被重新劃分:前台接待區、琴房,以及5間擁有獨立衛生間的客房被改造出來,形成了一處雅緻鄉舍。

在保留現有院落格局的前提下,設計團隊重新梳理了空間流線,在原房屋西北側新增了輕鋼結構的入口空間,有別於厚重的毛石/磚牆立面,新加建部分採用了U型玻璃作為立面材料,既保證了內部空間的採光,還具有適度的私密性。

琴舍平面圖

在內透燈光的作用下,空間的內部活動被投射在外立面上,形成迷離的影像,與古樸的原建築本體產生戲劇化的對比效果。

東院的東廂房靠近村落核心景觀,設計團隊在東廂房頂上增設了觀景平台,既滿足了使用者的觀景和戶外活動需求,又增加了空間的高程變化和趣味性。

西院的東側山牆是建築的主要立面之一,從村莊景觀可以清晰看到這裡;但原建築安放有附近8戶居民的電錶箱,且強弱電線雜亂,這為新民宿的經營帶來了麻煩。最初,設計團隊希望將電箱移除,但由於工程影響廣泛,不可實施,最終設計團隊決定在電箱外側加設一個鋼絲網罩子,對原山牆進行一定的遮擋。

室外庭院和屋頂露台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

然而,實施之後發現遮擋效果仍舊不理想,鋼絲網的密度過低使遮蔽效果微乎其微。怎麼辦?設計團隊必須在有限的條件內快速做出調整。

一個「公共藝術」計劃被提了出來:設計師購買了大量的紅絲帶,請村民們將它們綁在鋼絲網罩子上。紅絲帶既遮擋了後面的負面景觀元素,又有祈福的意味。

入口處的紅絲帶牆,起到遮擋作用的同時成為村中「景點」

結果這個「亡羊補牢」的措施反而使這裡成了村中最受歡迎的「景點」,許多遊客在這個絲帶牆前合影,同時也帶動了鄰居老伯「同心鎖」生意的興旺,可謂塞翁失馬。

入口及前台接待區,新舊材料形成鮮明對比

接待區

入口走廊

logo細部

在室內氛圍營造上,設計也對原室內空間進行了調整。在進行了屋面修繕,增加防水保溫處理後,設計團隊拆除了原室內空間加設的二次裝修吊頂,露出了原始建築極具特色的三角木桁架。空間高度得以增加的同時,舒適度和風貌也得到提升。

刻意保留的拆除痕迹,粗糙的黃泥牆面,灰色水泥地面,及回收的老木料等等元素,構成了略顯粗野的空間基底和隨性的農舍氛圍;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精細的木作,溫暖的壁爐和舒適的傢具軟裝。

琴房,露出原始的三角木桁架,形成粗野而隨性的氛圍

設計團隊希望同時滿足使用者視覺和觸覺的不同體驗:在視覺層面,要隨性、野趣;但在人手可觸摸的區間內,務必精緻、舒適、柔軟,給使用者帶來良好的體驗。這就是琴舍希望給使用者傳達的氣質。

琴房細部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和為貴的民族,自古以來一個完整的生命受自身、家庭、社會、自然、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和諧。對此,設計團隊在改造過程中盡量保持原建築本來的面貌,通過「微改造」的設計手法尊重膠東民居的典型文化特徵。

古樸溫馨的客房

設計團隊巧妙利用自然環境和原建築的關係,實現建築與環境的共生。假期將至,旅遊已成為眾多家庭的不二休閑方式。

琴房夜景

設計師希望這次王家疃村改造能夠為大眾帶來一場難以忘懷的國學文化之旅,在山水之間放下心事,在文字音樂間忘卻自己。

項目名稱:拾貳間美學堂、琴舍

地點: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王家疃村

業主: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政府

設計公司:三文建築/何崴工作室

主持建築師:何崴

設計團隊:陳龍、張皎潔、桑婉晨、李強、吳禮均

駐場代表:劉衛東

軟裝顧問:白冰

建築面積:學堂(包括庭院)850平方米,琴舍420平方米

設計時間: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

建設時間:2018年

合作單位:北京華巨建築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攝影師:金偉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本 的精彩文章:

北緯18°/日光,靜謐高雅之美!

TAG:設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