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砍掉三島頭顱之後,日本刀從生死走到了日用

砍掉三島頭顱之後,日本刀從生死走到了日用

撰文/李長聲

澀谷是旅遊東京的一個景點。走出山手線澀谷站就面臨路口,紅燈變綠,人們各取所向過馬路,擠擠插插,很可以體驗一哄而起的感覺。都沒有精準穿插的走隊形本事,不免要一路躲閃相向而行的人。這個路口也成為賣點,景象更加壯觀,交通也更加擁堵。每當我站在路邊等紅燈,總不禁直視對面的一塊招牌,字挺大,但是在聲喧與光耀之中並不算顯眼,叫「大盛堂書店」。書店向來是我路遇就排闥(也有自動門)而入的,唯這大盛堂,望之卻別有緣由——當年三島由紀夫讓人給砍下腦袋的日本刀就是這家店主贈他的。

店主叫船坂弘;本人用的是舩字,因生僻常被寫作船。他是櫪木縣農家的老三,1941年入伍,三八大蓋打得准,拼刺刀也有兩下子。兩年後部隊調到帛琉(帛琉)的安加爾島,他一人擊敗很多美國兵。大腿負傷,軍醫看了看傷口,給船坂一顆手榴彈自我了斷。他用太陽旗包紮了腿傷,一夜爬回陣地,居然第二天就能拖著腳走路。繼續戰鬥,繼續負重傷。打算用手榴彈自殺,拉了弦卻沒有響,於是把六顆手榴彈捆在身上,爬行三晝夜,摸到美軍營地,正要衝上去自爆,脖子挨了一槍倒地。三天後從停屍房裡活過來,美國兵驚嘆「武士」。家裡已經被通知「玉碎」,1946年卻活著回來,看見佛龕上立著自己的牌位:大勇南海弘院殿鐵武居士。當時還偏離東京中心的澀谷被美軍炸得一塌糊塗,遍地搭起簡陋木板房,別有活下去的生氣。船坂在站前重新開張了岳父的小書店,某日,進來一個身穿學生制服的年輕人,叫公威,是常客平岡先生的兒子。

舩坂弘

十六歲(1941年)的平岡公威創作了小說《繁花的森林》,被語文老師及其文學同仁贊為「悠久日本歷史的天才」。考慮乃父反對兒子搞文學,雜誌上刊登時老師們給他起了筆名:三島由紀夫。緣由是車過伊豆半島的三島,望見冠雪富士山,「由紀」諧音「雪」。讀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投給出版社幾篇小說,卻被以否定大家見長的文藝評論家中村光夫否定,大大打擊了本來因戰敗而頹喪的三島,覺得此生只有當官僚一途了。

世上自有伯樂,「今後只有唱日本的悲傷、日本的美麗」的川端康成對三島頗加青眼,助他發表短篇小說《煙草》。三島不按文壇慣例稱之為先生,他認為川端是恩人,給了他機會,但並非跟他學習寫小說。這和他在酒筵上當面對太宰治說,我討厭你的文學,同出一轍,這轍即一意孤行。有人說三島其人扭曲複雜,我倒覺得他頗為單純,凡事一意孤行,用時髦的話說,那就是堅持。他的文學,他的肉體,他的死,全都是一意孤行的成果。二十四歲時創作長篇小說《假面的告白》,「這回把一向對虛擬人物做心理分析的利刃轉向自己,自己活活地解剖自己」,真正叫響了三島由紀夫的大名。

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

生來羸弱,也沒有魯迅所讚賞的玩具,三島對自己的肉體很自卑。日本被美國佔領,一般人不能出國的1951年他作為朝日新聞社特別通訊員週遊世界半年。在希臘遇見年輕人練出一身健美的肉體,難以置信,大發感慨:「我們不具有肉體文化的傳統,對體力的民族信仰潛藏著對什麼超自然之物的信仰的影子。忠實於古代美術性基準的健美運動是日本文化傳統最欠缺的新移植。」不僅文學要突破日本的陰柔傳統,肉體也要有男子漢氣概。

那時候健身在日本剛剛興起,三島知行合一,回國就去澀谷站附近的一家健美中心諮詢。因忙於寫作,請教練每周來家訓練他三回,不到半年的工夫煉出一身疙瘩肉。看他拍攝的裸影,一身黝黑,顏色跟希臘塑像不同,咬緊半邊牙的表情似乎也是佛教雕塑式。練過一陣子拳擊,三十四歲時按照教練的建議練起了劍道;所謂劍道,也就是劍術,身穿護具,雙手握竹刀,你來我往地打鬥。1876年明治政府發布廢刀令,廢除武士的特權,禁止軍警以外各色人等帶刀。劍術變成了街頭賣藝,或者武館授徒,強調精神性,變「術」為「道」,恐怕宮本武藏穿越年代才知道劍道這叫法。三島四十三歲晉陞為劍道五段,又主動軍訓,組建世界上最小的玩具軍隊「楯會」。相中法國戴高樂將軍的服裝,親自畫草圖,請曾經為戴高樂設計的五十嵐九十九設計,用自己的稿費製作一百套。

練劍道的三島由紀夫

在武館裡遇見船坂弘,練劍道已有些年頭,和他結為劍友。船坂弘是戰鬥狂人。安加爾島決戰時中彈二十四處,三塊彈片留在身上。好像他沒有到處做報告,而是出版了十來本書,記述自己的事迹。稿費都用來在當年的戰場建立紀念碑,刻上「為可貴的和平基礎而勇敢戰鬥」什麼的。和三島越發親密,帶來書稿《英靈的大喊》請求指點,三島給他撰寫了序文。作為答謝,船坂贈給三島一把他收藏的日本刀。這時三島正在寫《豐饒之海》第二部《奔馬》,去熊本取材,那裡發生過一些篤信神道的人反對明治政府廢刀令的暴亂,三島敬佩反時代精神,買了一把刀留念,但不是名刀。

日本紙、日本畫、日本酒之類的說法是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方文化相對而言,大有自立於民族之林的意思,唯獨「日本刀」卻像是中國人命名,古已有之。例如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寫過《日本刀歌》,說「寶刀近出日本國」。在他看來,精巧的技術是徐福帶去的百工所傳,不過,他看重的不是刀,而是徐福還帶去了未遭秦始皇焚書的先王大典,嘆息日本竟不許再傳回中國。大概中國人也最早從藝術的角度賞玩日本刀,但高價買來,只是要「佩服可以禳妖凶」。這就是宋人重文輕武的心態,那時日本已邁步跨入武士社會。

一幅描繪江戶時代制刀情景的版畫

船坂弘饋贈的日本刀是「關孫六」,據說三島由紀夫置於案頭,寫稿時經常抽出來把玩,雖然他說過,刀不是鑒賞的,是活物。船坂弘自責,也許這把刀刺激了三島,想親身嘗一嘗它的滋味。三島切腹之前的11月12日至17日在東武百貨商店舉辦「三島由紀夫展」,分為四部分:圖書之河、舞台之河、肉體之河、行動之河。行動之河的盡頭展示這把關孫六。船坂弘贈刀時裝在未加塗飾的木鞘中,被三島替換了刀鞘,改裝成軍刀。刀鞘上系的帶子叫刀緒,軍刀的刀緒兩面不同色,一面基本是褐色,另一面的各種顏色區別軍階。

關孫六是名刀。關,指岐阜縣關市,古代屬於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距今八百來年前,一個叫元重的刀匠從九州遷居到關,開啟了此地造刀的歷史,元重被奉為刀祖。真正使關之刀出名的是第二代兼元。至於為什麼叫孫六,或說是屋號(商號),或說他是元重之孫,排行老六。兼元打造的關孫六深受戰國武將們珍重,甚至一把刀換一座城池。刀,美其名曰劍,但鍛冶行只說鍛刀,不叫作鑄劍,大概魯迅小說《鑄劍》里鑄的才是劍。當今天皇要退位,皇太子將繼承三種神器,其一是草薙劍,也叫作草那藝之大刀,但傳聞確實是雙刃的長劍。可能平安時代中期(901—1068)隨著武士嶄露頭角並日益壯大,刀由直變彎,就美在弧度上。此後單刃的兵器幾乎成為主流,平日里只見不動明王手持一柄劍。

三種神器,其一是草薙劍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進入自衛隊駐地,總監接見,還問了問三島攜帶的刀真是關孫六嗎,卻遭到綁架。三島五段大顯身手,揮刀砍傷了幾名上來解救的軍官。有一幀照片:三島站在總監室陽台上,身穿楯會制服,頭束一條寫著七生報國的白布,凝視手裡的關孫六。接下來用此刀「介錯」,也就是砍頭。介錯屬於居合道——單膝跪地,飛快地拔刀,一刀砍倒對方。三島跟船坂弘的兒子學居合道,一年後一段合格。

發表了號召自衛隊造反的演說,三島回到總監室。脫光了上衣,跪坐在地毯上,呀地一聲把短刀插入左腹,慢慢向右拉。健美的肌肉夠硬實,這一刀卻也太用力,插得過深,小腸迸出。楯會會員森田趕緊從側面掄刀砍下。三島教過他:眼睛不要離開脖頸子,一刀砍下來。刀砍在三島右肩頭,他喊了一聲森田,第二刀把脖子砍斷一半。另一名會員古賀接過刀,關孫六寒光閃處,咕咚一聲,三島的四十五歲好頭顱滾出一米遠。然後森田在三島的屍體旁切腹,古賀介錯,一刀兩斷。

切腹前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死後,乃父平岡梓出版《犬子三島由紀夫》。船坂弘也在1973年10月出版《關孫六》,副題是《三島由紀夫,其死之秘密》。當月重印了七次,但早已絕版。從舊書店淘來一本,書頁發黃,價錢貴了二、三十倍。

船坂弘寫道:他大腿受傷,被一群美國兵包圍,用一把無銘的古刀——以慶長(元年為1596年)為界,此前的刀叫古刀,此後的刀叫新刀,而天明(元年為1781年)以後到江戶時代末的刀叫新新刀——砍倒幾個美國兵,最後一個衝過來,被他砍掉手裡的槍,刀也折斷。敵人轉身逃去,他得以倖存,好想要一把不折不彎的關孫六。

《關孫六》

三島問過船坂弘:這把關孫六能砍掉幾顆人頭?介錯的刀是兇器,審理三島事件的法庭請來刀劍鑒定家鑒定。他作證:有點錈刃了,也有點彎。材質相當軟,鍛造方法和孫六第一代、第二代不同。刃紋再尖一點兒,就像「三本杉」了。原來關孫六的特徵是「三本杉」,這是刀基本成型後進行淬火,像繪畫一樣在刃上塗泥,淬火就留下花紋,好似連綿的波浪,匠人說那是三株杉樹。鑒定家覺得刀紋不大像三本杉,未確認此刀是關孫六。這讓船坂弘不爽,他寫此書固然是記述他和三島由紀夫的友情,頌揚三島,但似乎更刻意地辯解他贈給三島的刀實乃關孫六。之所以錈刃,是砍到三島的大臼齒上了。

船坂弘訪問第二十七代孫六。這位刀匠十四歲入日本刀鍛煉塾學徒八年。豎一捆青竹試刀,或者把薄鐵板放在木台上試刀,覺得不過癮,本來刀工免服役,但日本發動戰爭,天賜江戶時代所沒有的良機,1944年志願入伍,在戰場上實際體驗了關孫六的鋒利。他說:「砍過敵人的鋼盔、槍身,沒有這種體驗,不知道鋒利的實感,就不明白孫六的特徵」。也試了各種日本刀,相比之下,關鍛造的日本刀不折,不彎,錈刃不明顯。可怪的是,真的只是砍砍鋼盔槍把子,何必上戰場。

船坂弘寫道:「那把日本刀突然遮斷了洋洋未來被展望的稀有天才的將來。」恐怕這話拉低了三島的思想水準。還是老爸更了解兒子,說:倒是這把刀成全了他,讓他作為武士而死。三島的屍首縫合後火化,踐行文武兩道,死後謚號是「彰武院文鑒公威居士」。武在上,文在下,這個武字是他生前要求的。他說過:「到1970年,說不定我也必須投筆歸於武士之道。」給友人寫信,還曾把名字諧音為「魅死魔幽鬼」。從人生到文學,三島的一切彷彿都是設計好的,按部就班,人工的人生,人工的文學。當時大大小小的媒體輿論一律地予以批判,作家則大都把三島的死視為「三島美學的完結」。武田泰淳說:「我和他文體不同,政治思想相反,但一度也不曾懷疑他動機的純粹性。」

三島之墓

三島由紀夫赴死之前把一切事情都辦妥,當天交出了《豐饒的海》第四部《天人五衰》最後一部分稿子,不像太宰治死得那麼潦草,簡直是「終活」(自己做好人生終結的準備)的典範。《天人五衰》整個籠罩著死亡。被說成永恆的天人也在飛行中頭上的花枯萎,腋下出汗,衣服也漸漸骯髒,「肉體處於時間之中,無非被用來證明衰亡,證明滅絕」。命運觀里最高的東西是輪迴,是聯結永遠和現在的圓環。輪迴可以把眼前的失敗、破滅當作一個現象相對化,從永恆的視點拯救心靈。不是像佛教所說的脫離輪迴,而是在輪迴中得到永生。

《豐饒的海》第四部《天人五衰》

三島是率先走向世界的日本作家,也讓世界知道了日本是切腹的民族。他寫過《葉隱入門》,說《葉隱》一書是他當作家的活力之源。《葉隱》開頭有一句「武士道乃發現死」,看清死是武士的天職。書中一些話可以在當今朋友圈裡流行,例如「人的一生實在短暫,應該做喜歡的事情度過」。此書的背景在於太平之世「年輕人太娘了」。三島在生中找死,他死後,人們從他的文學中「找」死。關於死,中國人是死後變鬼,日本人是死後成佛,前者醜化,後者美化,這是中日生死觀的根本不同之處。移植了西方的肉體,然後用日本刀毀滅,對於三島來說,或許再完美不過了。

日本刀的功用是殺人。1588年豐臣秀吉發布刀狩令,借口鑄造大佛,收繳各地農民的武器。德川幕府只許武士帶刀。刀成為武士特權意識的象徵,以致形成了刀是武士之魂的念頭。明治維新後禁刀,美軍佔領後收繳日本刀,甚至傳說用電波探查。在禁止的過程中日本刀越來越異化為藝術品,既然是藝術品,持刀許可證由各地教育委員會發放也就不足為奇。

警察將那把關孫六歸還平岡家,收藏在遺孀的金庫里,應該以至於今。

關市有一座梅龍寺,孫六家歷代墳墓在那裡。第八代捐獻頗豐,寺里有孫六家的家譜,從第八代記起,因為第七代往上,戰亂之世,雖然一直居住在美濃國,但住所不定,家系和墳墓已湮沒無聞。江戶時代殺人用的刀需求減少,關地也開始打造菜刀鐮刀。明治維新後仿造歐美小折刀之類。大正年間生產西餐刀叉,昭和年間生產剃刀,戰爭年代又製造軍刀。現今生產各種帶刃的東西,統稱刃物(刀具),據說與德國索林根齊名。

關市自稱刀都,每年秋季舉行刃物節招徠旅遊。我曾在集市上買了一把指甲刀,果然很好用。男人要有一把好的指甲刀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賴特「有機建築」與丐幫打狗棒法
在李鴻章張佩倫往來信件里,藏著一段婦女生育的血淚史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