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比喻與五辛的含義
佛經的比喻與五辛的含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讀經看教,絕不可向物理學意義上的那個事物上落腳,絕不可向物理學意義上的那個事物上住著。經典中所說的那些事,皆是比喻。比喻有無量無邊之多,然而,可以概括為七種比喻。這七種比喻,那就是佛教的「七種立題」。「七種立題」也就是七種比喻。每一種比喻的裡面,皆有無量無邊的比喻。譬如,《佛名經》中所說的那些佛,皆屬於「人喻」,也就是用人來比喻我們的「妙明真心」,用人來比喻我們的「本來面目」。一種比喻中有無量比喻,七種比喻中,則有七無量比喻。
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這個「金剛」,就是一個比喻,比喻我們的不成不壞的佛性。世人不知,把「金剛」當作物理學意義上的「金剛」。除了說到《金剛經》的題目之外,《金剛經》的正文之中,就再也沒有言及「金剛」二字。這部經的題目是《金剛經》,《金剛經》的正文,卻未言及「金剛」二字。這樣的經典,是否跑題了?就像世間人作文,他的題目是「金剛」,他的正文中不寫金剛,這便是「文不對題」,判官是會給判零分的。佛說的這部《金剛經》,卻不是這樣,佛說的這部《金剛經》,「金剛」是個比喻,比喻我們的佛性,比喻我們的自性,比喻我們的法身慧命。依此來看,《金剛經》全文,皆是指示這個「金剛佛性」的,皆是指示這個「法身慧命」的。
佛教界廣泛流傳的「不得食五辛」,從本質上來說,這也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而是心性學意義上的。五辛的具體內容,各部佛經,說法不一。但是,有個共同的說法,那就是五辛「臭穢」「不凈」,一切善人,一切菩薩,一切天仙,聞見「臭穢」「不凈」的味道,悉皆遠離,不與護佑。經云:「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問:從心性學的意義上來說,如何是五辛?
答曰:惡習所趨向的那個對象,便是五辛之食。惡習所趨向的那個對象,便是臭穢之食。貪嗔痴所趨向的那個對象,便是五辛之食。貪嗔痴所趨向的那個對象,便是臭穢之食。終日食五辛,終日食惡食,把自己的精神氣象搞的臭氣熏天,哪個護法肯護法?自心一念邪,護法在天邊。
問:佛弟子當以何為食?
答曰:當以善法為食,當依佛法為食。
問:如何是法食?
答曰:凡是令人回歸自性的教導與開示,皆是善法,皆是善食。這個善法,這個善食,不論門派,儒家之人,若能如是而說,所說之法,也是善法,為人所用,也是善食。反之,凡是令人背道而馳的,皆是惡法,皆是惡食,皆屬五辛,皆能產生精神上的臭穢之氣。行惡法、食五辛的人,一切善人,一切護法,悉皆遠離,不與保護。不保護之故,則不能修道。不能修道之故,則永在輪迴。是故當斷惡食,當斷惡行。是故當食善食,當行善法。
問:如何是食善食?如何是行善法?
答曰:戒定慧是善法,六波羅蜜是善法,佛所說的一切法,皆是善法,亦名善食,是故依教奉行,是名食善食,是名食法食。
貪嗔痴是三毒,是五辛。若人食之,是名食五辛,是名食惡食。食五辛,食惡食,必喪慧命,墮入惡道。戒貪,戒嗔,戒痴,是名食善食,是名食法食。食善食,食法食,定能解脫輪迴,成就聖道。
殺盜淫妄酒是五惡,是五辛。若人食之,是名食五辛,是名食惡食。食五辛,食惡食,必喪慧命,墮入惡道。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是名食善食,是名食法食。總之,依教奉行是食善食,食法食。反之,則是食惡食,則是食臭穢之食。經云:「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問:如何是殺、盜、淫、妄、酒?
答曰:壓念不起,是名殺生。著相住境,是名盜賊。玩物喪志,是名淫亂。顛倒妄想,是名妄語。神魂顛倒,是名飲酒。反之,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是名五善。以五善為食,是名食法食,是名食善食。食法食,食善食,定能成就佛道。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