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妻子坐月子丈夫玩失蹤:越早培養這種能力,孩子越有出息

妻子坐月子丈夫玩失蹤:越早培養這種能力,孩子越有出息

文/冬平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

前些天看到一則新聞,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一位正在坐月子的媽媽哭著報警稱:老公不見了,失聯長達一周了。

警方通過多方線索找到了她老公,了解到這位爸爸離家出走的理由,原來是嫌孩子剛出生要餵奶粉、換尿布,害得自己沒有整覺睡,不能玩遊戲,等等。

這位爸爸稱:自己還沒有做好當父親和養孩子的準備,孩子對自己的影響太大,玩都還沒玩夠,就要承擔這麼多責任,自己無法接受。

猛然一看,天下竟有這樣奇葩的爸爸,妻子坐月子,自己卻因為不想承擔責任而離家出走,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但仔細一想,身邊這樣的爸爸還真不在少數。

我有個同學前兩年生了二胎,問她感覺怎麼樣,她嘆了一口氣說:「我哪裡是養兩個,分明是養了三個兒子,身累心也累啊。」

原來她老公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就躲到書房去打遊戲,好在家裡有老人幫忙照顧,否則她覺得自己真要崩潰了。

孩子明明是兩個人的,結果媽媽活成了一支隊伍,爸爸卻樂得做個「隱形人」。

為什麼他們明明已經結婚生子,卻心智仍然如此不成熟,不能承擔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呢?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斯科特·派克認為,自律的人生,需要堅持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承擔責任意味著勇於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面對問題必然會帶來痛苦,而逃避或推諉責任的人只想躲開這種痛苦。

但是如果不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就會永遠存在。

電影《我是山姆》劇照

既然決定要孩子,就需要承擔一定的後果,比如睡眠的不足、閑暇的減少、額外的開銷、養育的辛苦等等,要對這個小生命的生活和成長擔負嚴肅的責任。

而像新聞中這位爸爸,似乎稀里糊塗就當了父母,孩子來了,麻煩、苦惱、勞累接踵而至,而自己完全沒有準備好承擔作為父親的責任,一心只想逃避。

電影《我是山姆》劇照

心理學家弗洛姆一針見血地指出:逃避責任,就是逃避自由。不負責任的人,沒有自由可言。可惜,為了逃避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都在逃避自由。

自由意味著選擇的自由,責任意味著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

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會懂得:他的生活,是一連串的個人選擇和決定。接受這一點,他才是一個自由的人;不接受這一點,他就永遠感覺自己是一個犧牲品。

責任感的培養,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

身為一個兒子的媽媽,我希望將兒子培養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只顧自己舒適、習慣逃避責任、心智不成熟的「巨嬰」;身為一個女兒的媽媽,我希望女兒將來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同時嫁給一個能承擔家庭責任的男人。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01

不包辦,不代替,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當孩子非常小,一切都依賴家人照顧的時候,父母需要為孩子承擔一切責任;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能力的增強,父母就需要把一些責任逐漸讓孩子承擔起來,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剛開始可以讓孩子承擔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責任,比如自己吃飯、穿衣、洗漱等;等孩子再大一點,責任範圍可以擴大到學習、生活、交往等各個方面,比如讓孩子來決定放學後先做哪科作業,上哪個興趣班等。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忍不住去代替、包辦,試圖為孩子安排生活的一切。

下面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孩子2歲時你追著喂飯,「吃一口,寶貝兒,再吃一口!」無論孩子多麼不情願甚至反抗,一定要把飯塞進孩子的嘴裡。

孩子5歲時你眼看上班要遲到,孩子還賴在床上不肯起床,你急得直叫:「寶貝兒,快起床了!」孩子慢吞吞地起來,你趕緊幫TA穿好衣服,幫TA洗臉、刷牙,結果孩子上幼兒園遲到,你上班也遲到了。

孩子10歲時你天天盯著作業,上演催促大戰,每天因為學習不斷嘮叨,結果孩子越催越慢,沒有大人在一旁監督,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

在上演這些場景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常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習慣去推卸責任,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掌控感,難以成為真正獨立的人。

2歲的孩子能自己吃飯,感受到的是「我做主」的喜悅感;5歲的孩子能自己刷牙、洗臉,體會到的是「我能行」的自豪感;10歲的孩子能自己安排學習,體驗到的是「我的學習我負責」的自主感。

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實施包辦和代替,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和犧牲了很多,但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成長路上學習自我負責的機會,等到孩子長大後才發現,沒有學會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父母曾經辛苦為孩子鋪下的路,卻成為孩子成長路上難以繞開的坑。

02

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最近看到對蔡志忠的一個採訪,談及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時,他說:

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的支持,不問為什麼。

他15歲成為職業漫畫家,著有《莊子說》、《老子說》等100多部作品,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獲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金漫獎」終身成就獎,用漫畫的方式呈現出對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的獨到理解。許多人的中國古典哲學啟蒙,都是從他筆下的漫畫開始的。

蔡志忠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讓孩子自己做主;無條件地支持孩子。

這是他自己的父母給予他做自己的勇氣,也是他自己給予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在跟孩子有關的事情上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比如,吃早飯時,問孩子想吃麥片粥還是小米粥;給孩子買衣服時,問孩子喜歡哪個顏色和款式;周末出去遊玩時,問孩子要去公園還是博物館,等等。

當我們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時,就是在告訴孩子:你需要對你自己的事情擔負一定的責任。

孩子不僅僅是被動地等待父母的安排,而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影響自己的生活。當TA長大後,將會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的兒子黑立言曾回憶:

小時候,家裡常常開家庭會議。

大多數的會議,都是為了討論要去哪裡玩、到哪家餐廳吃飯。當我們最後敲定了餐廳,父親就說:「由你們負責打電話跟餐廳訂位。」

那時我才念小學,弟弟、妹妹們就不用說了,年紀更小,但是父親卻堅持由我們去預約訂位。

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決定的過程,培養了孩子做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孩子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獨立,也讓家庭更具凝聚力。

03

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

這幾天跟孩子們一起重讀《窗邊的小豆豆》,讀到這麼一段,讓全家人忍俊不禁:

小豆豆上完廁所後,總是習慣往下面看,有一次把自己的寶貝錢包掉進了廁所里。於是她就去學校庫房裡找了一把長舀子在便池裡舀了起來。

舀出來的東西堆成了一座小山。這時候,校長先生走過來問:「你在幹什麼呢?」

小豆豆說:「我的錢包掉到池子裡面了。」

「是嗎?」說著,校長先生走開了。

又過了一會兒,校長先生又走了過來,問:「找到了嗎?」小豆豆回答說:「沒有。」

先生稍微湊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說:「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

這件事情讀起來有趣,但要在現實生活中,相信許多大人都會認為小豆豆的做法很荒唐,要麼批評、阻止小豆豆,要麼給小豆豆提供幫助。

校長既沒有批評,更沒有阻止,甚至沒有表現出一絲驚訝,而是理解小豆豆想找回錢包的心情,理解她行為背後的原因,看著這件事自然而然地發生,但同時也告訴她「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

在這件事上,小豆豆覺得校長先生很信任自己,「把自己當做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而且經過這件事情以後,小豆豆以後上廁所再也不往下面看了。

孩子眼中的世界跟大人不同,有時候會做出一些在大人看來是「胡鬧」的行為,這時如果只是一味指責,只會讓孩子害怕不安,下次面對類似問題時選擇逃避。

如果能對孩子抱有理解和寬容,同時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則會讓孩子學會直面問題並解決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弄灑牛奶時,可以讓TA清理灑出來的牛奶;當孩子沒有按時起床時,可以讓TA承擔上學遲到的後果;當孩子忘記帶作業時,可以讓TA承擔讓老師批評的後果……

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用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讓孩子明白: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你無須害怕犯錯,但須承擔責任。

當孩子自己體驗到行為的自然後果,TA就會從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就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跌倒,再爬起來,在一次次跌跌撞撞的嘗試中,孩子就成長了。

孩子責任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2歲的時候你不讓TA自己吃飯,5歲的時候你不給TA選擇興趣班的自由,10歲的時候你天天催促TA學習和作業,13歲的時候TA在學校打架你不問緣由全力袒護,18歲的時候TA填報志願要完全聽從你的意志……

終有一天,TA走上社會,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妻為人母,卻處處依賴,逃避責任,面對問題抱怨不已,惶恐不安,成為令人唏噓的巨嬰。

父母懂得溫柔的放手,給予選擇的自由,將每一個錯誤視為成長的契機,孩子才能在未來成為勇於擔當的 「自由」之人。

作者簡介:冬平,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二胎爸爸凌晨3點不回家:人到中年,還有什麼比命更重要!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