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設當代文學批評原創理論

建設當代文學批評原創理論

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文學研究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尚缺乏重要的理論開拓及創新。近日,記者就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發展的一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1

兩種主張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高建平提出,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有兩種建設原創性的主張:一種是持中西二元對立的主張,其中又分為遵從中國古典文論的唯古典派和推崇國外最時尚理論流派的唯西洋派;另一種是克服二元對立的主張,面向當代現實,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

儘管當代文學批評仍然較多藉助於批評個體自發性的感性體悟,但普遍的社會問題意識,對全球進程、時代境遇和人類命運的關切和思考,明顯被帶入對文學文本和文學現象的闡釋、發現和批評過程中。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喬煥江表示,在文化研究和批評理論的影響下,文本不再被視為作家自我表現或現實反映的結果,也不再被視為封閉形式的自律系統,而是被看作嵌入歷史性現實的話語和表徵,這使得歷史以社會問題化的方式重新在批評中臨場。

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要從文學批評實踐出發,從研究文學本身得到。高建平認為,我國文學批評理論的原創性建設,最重要的是理論聯繫實際,對於文學批評來說就要聯繫文學批評的實際。過去,文學批評理論只是針對文學批評所使用的術語進行分析,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從多個角度和方面,對文學進行更為深刻的研究。

對當下文學進行及時有效的批評,其首要目的並非原創性理論的生產。喬煥江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學科之間以及學術話語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當代文學批評既不能作為既有理論的註腳,也不能成為某種空想原創理論的實踐,當代文學批評實踐應該成為原創性文學理論的功能性實踐。

2

構建原創性理論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表示,原創性理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闡釋的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闡釋作品,對作品進行充分的解讀和社會化分析。目前,文學批評的原創性理論還不夠系統,也缺少自覺的理論意識。

建立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體系,要走「拿來主義」「實踐檢驗」「自主創新」之路。高建平說,第一,「拿來主義」是汲取國外的理論中對我們有用的部分;第二,「實踐檢驗」是堅持理論引進和理論運用的主體性,通過當下的實踐對引進理論進行檢驗;第三,「自主創新」是將國外的理論與我國古代的理論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創新。

理論的原創是將文學中重要的價值和經驗以及使其得以彰顯的文學可能確認下來,並將這些可能作為新的理論體系價值生長點。喬煥江提出,對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原創來說,建設基於新的文學可能的理論體系的關鍵有兩方面:一是對世界歷史進程與中國價值導向之關係的辯證思考,這包括對中國文學經驗和理論經驗的重新定位和發掘,也包括對西方批評理論的適切性反思。二是新的媒介生產環境以及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使當下的文學場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對文學生產面臨的新的社會歷史條件,有充分的自覺性。

楊慶祥認為,建設符合中國歷史、社會和美學的當代文學批評原創性理論,要求我們更自覺地尋找原創性理論的框架,加強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研究。面對當下社會文化現象,只有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闡釋現在的文學現象。

過去40年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經歷了從研究文學的「外部規律」到「內部規律」的過程。「外部規律」是指研究文學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關係,文學與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關係。「內部規律」是指研究文學作品內部的形象、再現與表現及敘事性作品所涉及的視點、人物、隱喻與象徵。高建平表示,文學批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我們做到「內」「外」結合,從中國文學的實際出發,深化理論研究,提高批評的理論水平,實現理論與批評的結合,從而為建立既是當代的又是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鄧廣銘先生的「三不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