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一個真正意義上從未被攻克過的「防線」
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今天我要講述的是一條從未被攻破的「防線」——馬奇諾防線。
自古以來,戰爭就是你攻我守,除此以外,並無他策。攻,簡單些,古代就是步騎兵突擊;近現代就是陸、海、空三軍展開掃蕩式進攻。至於守,簡單理解,就是被動防禦,要麼依城據守,要麼修築防線(包括關隘、河流、山地、平原等地形),別無他法。
但今天咱不談「攻」,只談「守」。如何「守」呢?近現代以來,最普遍的防禦戰法就是防線了。有人說依城據守不也很好嗎?對,在冷兵器時代,它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自從槍炮發明以後,哪個國家、哪支軍隊還會普遍據城而守呢?依城據守,最重要就是城牆和城門,但是你一個炮彈打過來,城牆還不分分鐘鍾打成一個大窟窿!所以,軍事防線是近現代以來最常用的禦敵之策。
那麼說到防線,那在整個世界聞名遐邇的,莫過於馬奇諾防線。
該不該建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得名於法國當時的陸軍部長馬奇諾,他主要修築在法國的東部洛林地區(普法戰爭割讓給普魯士德國,一戰後法國又收了回來),它修築範圍是從法國隆吉永到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堪稱「世界第一防線」,不過它不止長,而且還很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馬奇諾防線
如此長的防線,不用說,造價肯定很昂貴。單從時間上來講,馬奇諾防線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直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才基本建成,總造價約50億法郎,這相當於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這錢花得值嗎?
唉,還真的有人質疑過。當時法國有很多家報紙都刊登這樣一句話:拿這麼多錢去建造馬奇諾防線,還不如拿這筆錢去改善民生。
當然,作為後來人,我們肯定不值,畢竟最後馬奇諾防線毫無用武之地,成了一個擺設。不過在那時,法國人民可不這麼想。一戰剛結束,雖然協約國贏了,但作為協約國中的一員——法國,那只是慘勝。有句話不是說得好嘛,戰爭之下,無勝利者。雖然在一戰結束後,法國受益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成了歐洲大陸的老大,不過自家事自家清楚:打了4年的一戰,法國單是戰死的人數就高達139萬,這還不包括一百多萬的傷殘人士。人數上就有這麼大的犧牲,更別說在經濟上了,據統治,在這四年當中,法國內外債務就高達340億的法郎。所以怪不得當時有很多人反對修建什麼馬奇諾防線,更別提一修就要十年。
那麼馬奇諾防線為何需要近十年的國防預算呢?貴在哪?
馬奇諾防線貴在哪兒
馬奇諾防線,他不單有地面建築,還有地下部分,兩者相結合,等於是一個環形式防禦的綜合工事群。
整個防線包括5800個永備工事,其中142個要塞、68個小型多面堡以及150多個炮台。每個暗堡前,還有3米深--2米寬的壕溝保護。全要塞共計配備了344門各種火炮,其中口徑最小的都有75mm。
地上建築主要是要塞。要塞的外壁一般厚達3.5米,可以抵擋420mm巨炮的直接轟擊。要塞的主要武器是射程9000米的75mm加農炮以及135mm榴彈炮。接著大要塞的周圍又環繞著眾多小型要塞,一般由3個連續的暗堡組成。並配備了7.5mm雙聯裝機槍和81mm迫擊炮。
就算在在地下部分,那空間也很大。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還有通道連接,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地上堡壘
地下建築
看看,這麼巨大的工程,每年得要投多少資金,更別說一投就投十年。建成如此巨大的防線,法國人當然是自信滿滿了,當時法國貝當元帥就曾誇海口:不論飛機還是坦克都不可能改變戰爭,民族的安全只能依託防禦工事!連元帥都覺得馬奇諾是堅不可摧的,更別說其他將領了,他們都一致認為,快速入侵法國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
可是就是1940年,德國閃擊波蘭後的第二年,這個被法國人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防禦工程」就不攻自破了。
忽略了馬奇諾防線
不是號稱最堅不可摧的防線嗎?咋這麼快失去作用了?原因很簡單,德國軍隊就沒有從正面進攻。
你不是建造數百里的防線嗎?等著我們德國人去打嗎?唉,我就偏偏就不從正面打,氣死你!
往哪打呢?發現一條捷徑——阿登山區!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秦漢時期,韓信所運用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策,與德國人走阿登山區如同一轍。不得不說兵法之道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能適用。
言歸正傳,咋法國人修建馬奇諾防線時,咋沒考慮到這塊山區呢?不是沒考慮到,是壓根不把它放在心上。
這其一,這片山區不在法國境內,而在比利時境內。也就是說,馬奇諾防線只是修建在面對德國的邊境線上,而北邊卻是門戶大開。法國北邊是哪些國家呢?比利時、荷蘭,而之所以沒在北邊修築防線。一方面,這些國家是盟友,不適宜建防線,修了,你讓這些盟友咋看法國?哎呀!我把你當兄弟。你把我當敵人!咱們就此別過吧!而這另一方面,法國也有他的小九九。法國是這樣想的:如果德國從比利時進攻,對我們法國來說是最有利的,因為這幾乎是將戰場挪到了比利時,而法國工業區都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對他沒啥影響,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比利時又是英國盟友,小弟被欺負了,大哥能不出手嗎?畢竟比利時、荷蘭這兩個英國小弟可是法國大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加上又離英國近,切斷貿易,如同阻人財路,誰不急?所以德國進攻比利時,英國必然參戰。
不過唇亡齒寒的道理沒聽說過嗎?比利時被滅,下一個不就是法國了?要知道法國和德國可是宿敵!
(不對,法國人可能不知道唇亡齒寒典故。)
德國入侵法國
法國人沒把阿登山區放在心上,倒情有可原,畢竟不是自己地盤。你比利時,還有你大哥英國,也把阿登忽略了!關鍵是,他們認為阿登山區地勢險惡,崎嶇不平,是非常容易防禦的,說不定德國人還不一定從這過。可是他們錯了,他們遠遠沒有意識到機械化裝甲部隊在山區也能夠保持機動優勢。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
所以到了後來,德國人為了迷惑法國,投入了17個師的兵力進攻馬奇諾防線,讓法國人誤以為德國人會從正面進攻。正在法國人沾沾自喜的同時,德國早已經率領28個師穿入阿登山區進攻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這打得法國一個措手不及,還沒等法國人來得及反應,德國軍隊就兵臨巴黎城下,而巴黎城中貝當等軍隊高層很快就投降,法國滅亡。
法國宣告投降
也就僅僅堅持了1個多月,法國就宣布投降了。可是馬奇諾防線士兵卻沒有接到通知,並且還抵抗了一陣子。後來得知法國滅亡後,這個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就這樣土崩瓦解、不攻自破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馬奇諾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