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羅馬》拿下奧斯卡三座獎盃,墨西哥學霸改寫了好萊塢歷史!

《羅馬》拿下奧斯卡三座獎盃,墨西哥學霸改寫了好萊塢歷史!

三個墨西哥好基友,不僅促進了奧斯卡的寬容和進步,也引發了好萊塢的改變。

文 | 阿樹 編輯 | 胡雯雯

還記得2018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水形物語》和最佳導演嗎?沒錯,那位怪才墨西哥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人稱胖子陀螺,今年由他的好基友,同樣是墨西哥人的阿方索?卡隆帶著《羅馬》捲土重來,再創輝煌。

洛杉磯當地時間2019年2月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一直呼聲極高的《羅馬》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獎,成為眾望所歸。導演獎一項表彰導演個人在影片中的突出作用,而外語片的含金量自不待言。儘管錯失最佳影片,但已足以證明這位墨西哥學霸的實力和才華。

「最佳導演」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上一部片《地心引力》已經取得過不俗的成績,在第86屆奧斯卡拿了最佳導演獎。墨西哥導演中成績更傲人的,還有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2015年,他的《鳥人》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下一年,他又憑《荒野獵人》拿下了最佳導演獎。

至於這幾位拿過的其他獎項,這裡就不一一統計了。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三個來自墨西哥的好基友,正在改寫好萊塢的歷史,即使川普建起再高的牆,也阻擋不了他們。另外,Netflix也終於「洗白」了網路大電影的屬性,流媒體在藝術電影上擁有了真正的話語權。

回到三個墨西哥導演本身,他們獲得如此多的嘉獎,不僅在於其本身的天才學霸屬性,更源於在藝術上的求新求變。

阿方索?卡隆

伊納里圖的《鳥人》用一鏡到底,呈現了一個美國藝術家的精神面貌,技術和藝術的高超自不用說; 胖子陀螺也把奇絕詭異的想像,跟好萊塢的傳統進行了結合,創造了一種另類童話;

阿方索?卡隆則在視聽語言和敘述方式上不斷求變。《地心引力》令人窒息的太空長鏡頭已經證明了他的才華。這次的《羅馬》,又是一部完全不同於好萊塢傳統電影的傑作。

它過於鮮明的個人風格化,其實很難討得多數人的喜歡,包括奧斯卡的7000名評委。所謂奧斯卡口味就是這樣,它一定會取符合多數人口味的選項。藝術上的集體民主,只會帶來集體的平庸,即便是專業評委也不例外。

好在,我們這次看到了奧斯卡自身的包容和進步。

天才學霸的作業

《羅馬》這部很私人化的作品,它的好,需要在餘味中慢慢浮現。

看的時候,觀眾很難依靠情節、故事來獲取感動或思考。如果說依靠情緒,但它又極度冷靜,不給你任何追蹤創作意圖的機會。

導演旨在纖毫畢現地復現一段歷史,追求高度真實的體驗,電影第一個鏡頭就宣告了這一點:方正的俯拍鏡頭,近距離貼著地面。鳥雀啁啾聲,廉價塑料鞋踩在樓梯和地板的聲音,鐵質水桶接水的聲音,最後,清洗地板的水聲衝過來,倒映出一方天井,飛機隆隆飛過。

或許是對真實的追求過於極致,影片前半程頗為瑣碎,像一筆流水賬,觀影情緒代入非常緩慢。但當影片過半,從森林著火那場戲開始,我開始提神了。

新年,一家人來到鄉下舅舅家。舉杯高歌的喜慶中,有人發現森林著火了。慌亂的救火現場,走來一個鬼怪裝扮的瘋男人,脫下頭套唱了首不合時宜的歌,悲戚幾乎要蓋過熱鬧與喧嘩。

不明白這場戲的用意何在。但經過了一場漫長的鋪墊,這一刻,心裡卻沁出一絲哀切。而它又是轉瞬即逝的,之後一切歸於往常。像是按部就班的機器走了個短暫的神。

你很難說《羅馬》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導演的個人自傳?我多次把《羅馬》跟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對照起來,因為後者同樣是以冷靜筆法來描摹個體成長和家庭變遷。

但沮喪的是,《羅馬》的冷靜,接近一種不在乎和自我抽離,已經不構成克制了,更像是一種冷漠。影片還嵌入了一段動蕩的歷史,但導演全然沒有野心去探討歷史背後的家國命運,他把街頭運動的宏大敘事,隔絕開來,大門緊閉,固守於庭院,細緻地描摹呈現吵嚷、喧鬧以及被掩蓋的心碎。

全片的主要鏡頭給了一個女僕,有觀眾可能會以為,導演跨越了階層,譜寫一曲底層女性的命運悲歌。可事實上,我們很難清晰地捕捉到導演創作意圖的介入,沒法感受到他投射了怎樣的人道主義關注,以致於我的朋友批判它隱含著一種公子哥的視角。

它是一部奢華、任性又低調的電影。在某些方面,你可以感受到它在炫技,比如開場戲的設計,細微而豐富的聲音,宣告性地統治了觀眾的感官體驗,彷彿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象徵和符號。

如果把《羅馬》各個環節拆開來看,就像是一個天才學霸寫出來的作業。聲音設計和音效上,當今世界無人能及,調度,攝影和美術也是頂級水準。影片現代工業技術復原了歷史上的種種細節,卻削弱了這些細節的表意功能。更多時候,你難以追蹤其意義,導演的客觀幾乎要把自身的光芒全部蓋住。

這是一部好電影,罔顧一切好電影的基本法則。與其說《羅馬》講了怎樣的故事,不如說它呈現了一段怎樣的記憶。

羅馬反寫,正好是愛

阿方索?卡隆致力於把童年記憶搬到銀幕,對他來說,最大的考量不是如何構建故事,而是如何逼真地復現那些記憶的細節。

「羅馬」是墨西哥城的一個街區,也是卡隆成長的地方。影片展現了一個短時間內的生活片段:父母的婚姻終結,對我最好的女僕,也面臨著人生的艱難時刻,僅此而已。

真正體現卡隆天才創造性的地方在於,這部影片創造了全新的記憶敘事。黑白的膠片攝影賦予影片一種復古情調。但不同於《藝術家》這樣的黑白影片,親自擔任攝影師的卡隆把那種古舊氣息和顆粒感剝離開了,又保留了非常典雅的古典氣質。

最值得稱道的,是逼真的音效,它非常的當代化,追求一種物理現實的極致體驗。這是一種規避懷舊情緒泛濫的手段,也為觀眾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聽空間,細膩、纖柔,卻極度真實。適當的時候,你甚至可以閉上眼睛感受那種撲面而來的現場感。

影片的主視角在家裡的女僕身上,更隱晦的視角,則是那個把未來和過去的語法時態搞混的小孩,或許,那就是導演自己。對於導演來說,影片提供的是過去和當下的倒錯體驗。

當然,卡隆自然不會把眼光局限於視聽體驗層面,也不會僅僅復現一段私人記憶。這種倒錯更多是提供一種體驗的磁場。個體和時代、社會乃至命運的共振,才是導演隱藏的表達。

導演和他真實生活中的保姆Lido

纖毫畢現的細節,如同遺忘生活的吉光片羽,是歷史的切片。片中所有人跟歷史無關,他們只是閉門過日子,但歷史無處不在,推開大門,歷史就在街頭,

一個鄉下來的普通女孩,日常生活無非是照顧一群吵鬧的孩子,給僱主做家務、鏟狗屎,看守一隻狗不讓它溜走。但是,浪潮最終還是撲到她身上來,並「殺死」了她懷裡的孩子。

浪潮是導演構建的最大的意象。開篇是清洗地板的水一浪一浪地衝過來,最終清水變成一灘渾濁。影片最後是真正的海浪,層層疊疊的海浪,幾乎要吞噬我們的生命。兩相呼應,形成了藝術表達的核心思路。

更大的浪潮莫過於歷史。女主角穿過革命運動轟轟烈烈的街頭,在醫院裡,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那一刻,在她悲痛的臉上,我們可以體會到,歷史的震顫,扭曲了個體。這種震顫的心靈體驗,不僅是因為全程克制的情緒表達終於釋放,更是極致真實的視聽環境的深層反饋。

卡隆用一段尋常的家事來呈現被命運震蕩的瞬間,《羅馬》的私人化,在這一刻是偉大的。這也是不熟悉墨西哥的影迷也能夠共情的地方。

更打動人的地方還在於,震蕩之後,生活何以繼續。影片最後,是一場海邊遊玩的戲,「我們」經歷了一場海浪的生死劫。很多影迷認為,如果就此結束,想必也是鏗鏘有力的。

但卡隆又把生活的瑣碎拉回來,賦予劫後餘生以平淡的感覺,彷彿一切不曾發生過,這是怎樣的內在驅動呢?

如果我說,影片飽含某種情感的力量,你肯定不信。這部電影採用了大量橫移鏡頭,維持一個客觀的,不發聲的觀察視角,不做任何情緒表達和價值評判,它沒有任何情感抒發的地方。

直到最後一個鏡頭,導演破天荒地給了觀眾一個上揚的視角。我們看著女主角,一步一步走上樓梯,腳步堅毅有力。她消失在陽光下的樓頂,而鏡頭卻做了長久的停留,直到結束。

這是獻給她的電影,獻給愛與力量,隱晦到不易覺察,卻在觀影后的漫長時間裡,一點點釋放。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卡隆的母語(西班牙語)里,ROMA = AMOR,也就是說,羅馬反寫,正好是愛。

羅馬 Roma (2018)

導演: 阿方索?卡隆

主演: 雅利扎?阿巴里西奧 / 瑪麗娜?德?塔維拉 / 迭戈?科蒂娜?奧特里

語言: 西班牙語 / 米斯特克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19-02(中國大陸)

片長: 135分鐘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嬉皮士大衛在琅勃拉邦,居然幹了這些事
司馬光砸缸,罰款20元;見義勇為,拘留14天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