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扎心實驗:每天走1萬步,還不如3000步更健康?
如今,「一起吃飯」逐漸被「一起鍛煉」替代。
在這個養生小資的年代,運動、健康已經成為了提高品位、追求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鍛煉的好處咱們也能知道,但看到每日每夜在健身房汗如雨下鍛煉一兩個小時,總有不少人立馬打退堂鼓。
但近期BBC推出了一部紀錄片,卻讓不少人驚訝看到:鍛煉也許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苦逼!
這部紀錄片主持人是醫學記者邁克爾·莫斯利教授,他跟絕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屬於「吃得多,動得少」,在鍛煉這事上一直都想花最少的力氣獲取最大的回報。
這部《鍛煉的真相》紀錄片便介紹了一些超高效率的運動方法,那些辛苦在健身房鍛煉1-2小時的人,純粹就是屬於「吃力不討好」。若掌握好方法,只需2分鐘便能獲得更好的健身效果。
(開什麼國際玩笑?)
走10000步,還不如3000步?
對於健身愛好者,「每天一萬步」是他們的信念。
但謝菲爾德哈萊姆大學的羅伯·科普蘭教授,進行了一項對照實驗,他們調查6人,並分成兩組做成實驗:
第一組實驗者規定每日走一萬步,不限度數,大約8公里。
第二組實驗者規定每日3次十分鐘,快步走,約3000步,大約2.4公里。
在實驗過程中,實驗人員全程追蹤被實驗者的一日活動,同時記錄心率與步數。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要測心率呢?
這是由於運動帶來的心率會增強心肺功能,衡量運動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
最後,第一組成員表示自己每日完成一萬步的目標難以完成。
而第二部成員顯得輕鬆很多,10分鐘一晃而逝,不經意就完成了指標。
一邊是困難重重,另一邊且輕鬆簡單,科普蘭教授公布了令人意外的實驗結果:儘管第二組輕鬆,但運動效果卻是最好。
what?
這是由於第二組採取的「快步走」,這種屬於中等程度的體力運動,強度要比平時走路高30%。雖說走路時間短,但心肺鍛煉強度會更大,效果會比第一組好很多。
所以,步數不宜多,更多還是有效!
不要追求步數,要追求「有效步數」!
根據我國目前相關健康指南推薦,成人每天應當累計相當於步行6000步左右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若體力活時間充足,建議每日1000萬來要求自己。
當然,這6000步-10000步並不包括日常散步瞎溜達,真正有效步數是來自有效運動,達到中等強度以上。
一般我們可以以「運動心率」來作為簡單的判斷標準:
健康且體質較好的,心跳可控制在120-180次/每分鐘;
中老年或慢性疾病患者,心跳控制在(170-年齡)-(180-年齡)。
要想測試自己心率,可簡單通過摸一分鐘脈搏,又或者佩戴心率帶、手環、智能手錶等設備來測。
那我每天手機都有一萬步,是不是就可以了?
非也!朋友圈的步數大多都是手機記錄步數,但這些設備往往不精確,只要手機或手環位置發生改變,重心動了,且手動腳不動也會產生步數,那這些並沒有什麼卵用。
這樣步數都只是假性,絕非真正有效步數。
所以,要想真正達到運動效果,建議各位還得抽出時間專門進行6000步!
青山剛昌在《名偵探柯南》里寫道:「決定人生的那一瞬間,絕對不能夠欺騙自己。」
最傻的行為,莫過於就是自欺欺人。
若朋友圈連曬個步數都能作弊,那生活是否也可以苟且呢?
(實景圖截取英國紀錄片BBC《鍛煉的真相》)
※三全水餃查出非洲豬瘟:你關心的3大問題,在這裡都有答案
※這部奧斯卡2019最佳動畫短片,打了多少中國式父母的臉?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