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網自有黃金屋

知網自有黃金屋

邦哥推薦:

連日來,演員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幾經發酵成為輿論焦點。與此同時,一同走到聚光燈下的還有中國知網——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在學術界壟斷地位以及高收費等再次引起爭議,有學者甚至公開聲討中國知網的論文「壟斷生意」。

知網究竟做著怎樣的一樁生意呢?

本文授權自:NEXTTECH(ID:TechMix)

「全TMD賴知網!」

不知道此刻已被北大退學、被北電取消博士學位的翟天臨,有沒有曾在某一刻產生這樣的想法。

在持續了半個月的翟天臨風波中,知網成了一切的導火索。這個此前一度被與「知乎」混為一談的文獻資料庫,第一次突破了學術圈的結界,在大眾面前擁有了「姓名」。

但走進聚光燈下的知網,很快被網友發現,其背景並非只是「我抄論文的網站」那麼簡單。大家驚覺,原來「論文生意」不僅能帶來10個億的收入,高達60%的利潤率也足夠讓所有互聯網公司眼紅

不過,質疑聲也隨之而起:超高的利潤率背後,知網究竟做著一筆怎樣的生意?這樣的學術生意又是否合理呢?

壟斷高價,高校怨聲載道

「上過大學(抄過論文)就不可能不知道知網」,翟天臨事件發酵之時,來自網友的評論都帶著十分的篤定。

尤其到了假期,同學微信群里刷屏最頻繁的消息,往往就是「誰在學校,求幫知網下論文」。

作為中國最大的文獻資料庫,知網獨家佔有了國內90%的核心期刊文獻資源。不誇張的說,對於一篇學位論文,知網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服務。

「無知網不論文」,但偏偏這個學術網站的收費又貴咋舌。

幾天前,一位大三學生將知網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知網的會員充值設定了50元的最低門檻,並規定了「霸王條款」:充值金額即使花不完,也不能退款。

法庭最終判定最低充值限額規定無效,官司以知網敗訴而告終。但小編更關心的是:50塊錢究竟能在知網上買到多少文獻呢?

敗訴後,知網充值的最低門檻標準仍未修改

答案是:兩篇博士論文,或者50—100頁普通論文,僅此而已。

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這個數量,對於創作一篇合格的論文,幾乎是杯水車薪。況且,對於學生黨而言,這已是不能承受之貴。

不過,作為一個「過來人」,5毛/頁的「高價論文」我從未消費過,在學校儘可能多地下載所需文獻,或者去某寶上3塊買個機構賬號,都是學生黨們心照不宣的「秘密」。(emmmm…後者理論上並不提倡)

事實上,儘管收費不低,但這些學生黨、研究人員這些C端散客,對知網的收入貢獻寥寥。從收入比重上來說,高校或者科研機構這些B端客戶,才是正是知網大部分盈利的來源

查詢知網的官網,並沒有B端服務的價格體系,但從近來媒體的報道,我們基本可以推測出,只要使用知網,每所高校每天支付的費用都在百萬元以上,而且價格上漲速度驚人

2016年,北大和武漢理工,都發布了停用知網的通知,原因是「續訂價格漲價離譜,且與中國知網公司的談判非常艱難」。根據武漢理工大學公布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6年,使用知網服務的價格漲了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在搜索引擎上以「知網」或者「CNKI(知網英文縮寫)」為關鍵詞,搜索各高校近年來採購知網的成交價格,會發現,每年20%的漲價幅度並不是個例。

上述幾所高校,在以停用為手段進行了一波抗議後,也被迫妥協,重新購買了知網的服務。

完全沒有議價能力,這是所有高校面對知網時的普遍狀態,而是什麼給了知網不斷漲價而不懼用戶退訂的勇氣?

知網,文獻圈的「國家隊」

這裡就要說到知網的背景了。

1999年6月,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知網的前身「中國期刊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共同發起

在當時,這個項目得到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持,這也一舉奠定了知網作為文獻資料庫「國家隊」的地位

知網的運營方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2014年,這家企業由全民所有制變更為法人獨資企業,實際控股股東仍是清華大學。

後來,諸如維普、萬方、超星等資料庫相繼成立,但都沒能撼動知網一家獨大的統治地位。

一是因為使用習慣,知網的創立最早,因此也是不少高校最初的合作對象,學生和老師習慣了知網的使用邏輯,自然很難適應其他資料庫。

另外,知網背靠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同時在國家政策的傾斜下,獨佔了九成核心期刊的版權資源,擁有超過2億篇文獻,在數據總量上甩了對手多個身位

但這些都不足以引發高校的「知網依賴症」,知網之所以能夠「傲視群雄」,靠的還是它「嫡出」的身份。

學位論文查重方面,知網是教育部指定的唯一系統數據商,而且博士論文等項目,也是由政府部門指定給知網負責的,別無二家可選

這樣近乎壟斷的地位,給了知網無限制漲價的底氣。近年來,一些高校購買電子資料庫的經費比例,甚至超過了圖書館總體建設費用的40%,儘管怨聲載道,但如果不採購知網,學校連正常的教學活動都很難展開。

而左手提供論文下載服務,右手出售著查重服務的知網,既當著運動員,又做著裁判員

取之於高校,售之於高校

在國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對論文首頁的《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應該都不算陌生。

就像APP里的只能同意的《用戶協議》,別管你是本碩博,想要順利通過論文答辯、拿到學位,就必須簽訂這一紙協議——授權高校將該論文收入資料庫(這裡的資料庫=知網)。

抱著「畢業為大」的心態,所有同學都會直接簽好協議,對細則不再深究,這也就給了知網一個鑽版權空子的機會:一紙協定簽完了,這篇論文就任由知網使用了,無論被別人付費下載多少次,稿酬都和你沒有半毛錢關係

如果你要硬剛稿酬問題,知網也有自己的套路。根據網友「挖墳」挖出來的知網稿酬標準,你熬到頭禿寫出來的畢業論文,只值區區60—100塊錢

對不起,連瓶霸王防脫洗髮水都買不起,但領取流程卻複雜到讓你懷疑人生。

總結一下,知網這是個什麼操作呢?

就像某些不良APP,一邊無償收割著你的隱私,將其匯總為大數據,轉手又以服務的形式,把數據高價賣回給你。

問題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下,對於那些無良APP,消費者可以選擇轉向其競品,而面對知網,則全然無力抵抗,除了乖乖接受並不合理的商業規則,別無他法…

我國《反壟斷法》中,將「壟斷」的定義為「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

所以,要判定知網是否存在利用壟斷地位獲利,只要判定一件事即可:知網的不斷漲價是否源於成本的上漲?

知網的成本主要來源於兩部分:購買文獻資料庫(外文期刊為主),以及研發成本。

外文文獻資源屈指可數

而技術研發方面,作為一名曾經的知網用戶,其體驗實在一言難盡。搜索引擎和推薦演算法還停留在互聯網公司5年前的水平。

還有,知網自研的CAJ閱讀器,無論從設計或是體驗上都相當粗糙,翻頁不流暢,文本識別功能也比不上普通的PDF閱讀器。

我們並非鼓吹文獻資料庫應該推行免費服務,也並不否認知網在中文文獻數字化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知網向用戶收取費用無可厚非,畢竟它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它的盈利方式單一,無法通過廣告、流量和融資來維持運營,只有服務收費這唯一一個盈利途徑

但作為一個曾經的「用戶」,我更不希望看到一個佔有著獨家資源,卻任意漲價,把本應共享、惠及大眾的學術資源,做成某一家企業搖錢樹的知網。

數字化的初衷是為了打破地域與事件隔閡,降低知識獲取的門檻,擴大信息傳播範圍,提高流通效率,但從知網的種種做法來看,卻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在知識的周圍築起高高的資本圍牆

試問,知網依靠政策傾斜獲取壟斷地位,繼而獲取超高的壟斷利潤,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算作合理嗎?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而知網,則靠眾人的知識,為自己蓋了一個黃金屋。

推薦邦哥的好朋友「企業創投聯盟」,ID:cvcbang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噹噹CEO俞渝發聲回應一切,談李國慶、海航和業務狀況
盜版電影吞噬春節檔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