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家奧古斯丁:罪惡不來自上帝,而在人自身的選擇!
善惡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從未間斷地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即惡來自於哪裡?善發自於哪裡?
——題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 代表善的光明之神與代表惡的黑暗之神處於永恆的鬥爭之中,人由於受到了惡的玷污,沉淪在自己的原罪之中。
如果這種理論成立,人就固有惡的一面,既然是固有的,人雖然有罪卻不需要為此負責了。並且這種理論中惡具有其本質性和普遍性,顯然與基督教信仰的唯一的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發生了矛盾。如果惡是上帝創造的,那麼顯然上帝就不是全善的;如果惡不是上帝創造的,那麼便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上帝不知道惡的存在,那說明上帝不是全知的;另一種是上帝知道惡的存在而無法阻止,那麼上帝就不是全能的。上帝是否能預見到人的犯罪?如果能預見到,人仍然犯罪,是否犯罪具有必然性?如果能預見到,上帝不防止,是否說明上帝不是全能的?
這些都指向了一點,即上帝是矛盾的,無法做到全知全能。上帝既然是全能的,是純善的,為何世界會有罪惡呢?為了更好的把握這個問題,今天咱們就來一起跟隨哲學詩畫了解下神學家奧古斯丁是如何理解和闡述善惡問題的。
1,基督教哲學
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基督教哲學對善惡問題的解釋尤為重要。基督教形成和發展初期的拉丁教父奧古斯丁繼承了古希臘哲學思辨的傳統,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對原罪說、救恩論進行了頗有見地且極具深度的分析,進而闡發了對惡之起源問題的新認識。
奧古斯丁生活在基督教信仰蓬勃發展歷程的開始階段,一個嚴重困擾著奧古斯丁和其他基督教教父們的問題,一次次地擺在他們面前:上帝是惡的原因嗎?如果說上帝是無所不知的,那麼惡也是他所預知的內容之一,上帝知道惡的存在並允許其存在,這是否與上帝的全善相悖呢;上帝沒有把惡從可知世界摒除出去,是否又對上帝的全能造成損害呢?從而,惡的事物對以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為核心的正統教義的存在構成威脅。
而在古希臘的哲學傳統中,一直存在著一種神秘主義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拉圖,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善」佔據著重要位置。在柏拉圖看來,人只有認識到最高的善之後,才能獲得哲學智慧,進而才有可能實現世俗的真理。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說明了作為最高存在的「善」與人之間的鴻溝。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與幸福是直接相關的,甚至善就是幸福。與完美的善相比,感官世界則是不完美的。
2,奧古斯丁對上帝的辯護
面對這些詰難,奧古斯丁認為,惡不是實存,而是善的缺乏、善的背離,人之所以作惡,靠的是人意志的自由選擇。誠然,自由選擇的意願來自於上帝,但是上帝給人自由選擇的意志並非讓人作惡,自由意志是上帝賜予人正當生活的手段,因此,上帝不是惡的原因。真正的罪惡,是人類忽視永恆之物,追求屬世之物,即遠離真正永存的神聖之物,而朝向可變不定的現世欲求,由於人總是關注於變動不居的塵世,所以罪惡也就慢慢出現,其實善惡的決定權在人,並不在上帝,上帝永遠是完美和全能的。
為何世界會有罪惡呢?奧古斯丁的答案就是:人類過於沉迷變化的塵世,過度在意自己的感官和享樂,忽視了對上帝的理解和認識。
3,上帝的無所不能和無所不在
奧都斯丁認為上帝無所不能且無所不在,而且上帝是純粹的善,沒有任何的惡。上帝賜予人自由意志,是正當的;人類用自由意志,無論選擇善行還是選擇惡行,都是參與了受造的秩序,神聖的正義在於對善行的獎賞以及對惡行的懲罰(這與佛教中的因果報應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上帝的公義在世界末日的賞善罰惡中得以體現。
奧古斯丁指出,人類的歷史是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的對立衝突所導致的結果,人在自身的不斷地發展中,要不停的面對歸復上帝與挑戰上帝的矛盾,人類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重新認識上帝和人自身。我們要相信上帝的公正,相信人具有忍受痛苦和災難,最終獲得揀選的可能。只有不忘記對上帝的信仰,我們才能最終實現人類的和諧,以及完美歸宿。這些都需要我們對上帝全知全能的感知和服侍。
在對自由意志的理解上,奧古斯丁將自由定義為自願的行為,這種對自由的理解規避了以前神學家的荒謬結論,即基於上帝是全善、全知、全能的,因而上帝沒有自由意志,上帝沒有選擇惡的可能性。在奧古斯丁看來,以前的自由意志理論其實隱含著一種善惡二元論對立的思想:如果人的自由意志能夠同時保有善和惡的兩種可能性,善就不具有任何超越惡的絕對意義了。而如果自由意志僅僅是出於自願的行為,就不會涉及善與惡的地位問題。
結語——
既然惡不是我們從外界獲得的,它就必然是從我們內部生髮出來。奧古斯丁首先檢視了貪慾——作為人的一種本能它很可能是惡的來源。然而他隨即發現,雖然對於許多事物的貪慾能夠產生惡,但對高尚美妙事物的貪慾卻是善的。雖然出自於貪慾,但「渴望沒有恐懼的生活」本身是個善的願望,因此貪慾並不能說是惡的根源。
產生罪惡的根源不在上帝,而在於人自身的選擇。
對此,他總結說:「所有邪惡之人,像善良的人一樣,也渴望不存在恐懼地生活,區別在於,善良之人作如此想,去除自己對於那些不能擁有的事物的喜愛,而邪惡之人則相反,努力排除障礙享有它們,於是走向邪惡和犯罪,這種生活更恰當地該叫作死。」
※9篇值得回味的文章,沉思良久受益匪淺,值得共享珍藏!
※什麼叫認知重構療法?不懂的趕緊來看看吧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