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周易」與「易經」哪個更廣泛一些!

「周易」與「易經」哪個更廣泛一些!

一般情況下,好多人認為周易就是易經、易經也就是周易。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周易與易經是有區別的。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歷史的因素,而因此也就產生了概念的大小不同。

所謂的「易學三聖」,其第一聖是人文初祖伏羲。伏羲畫出了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卦,這是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二易聖就是周王朝的奠基者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是他死後的謚號。《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商朝末年,紂王忌憚周國的強大而把周文王囚於羑里,文王即在此間將伏羲八卦上下相重,演變成了六十四卦,並配上了卦辭、爻辭(另有說法周文王配卦辭、周公旦配爻辭),《周易》或簡稱《易》就這樣誕生了。

《周易》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大卜》。《周禮》傳說是周公旦所作。《周易正義》孔穎達《論三代易名》:「《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雲"周原膴膴(wǔ舞)』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故《易緯》雲"因代以題周』是也。」朱熹《周易本義·周易上經》註:「周,代名也;易,書名也。」

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其預測的準確率就大大提高了。周文王在羑里不但算出了長子伯邑考要來看望自己而且肯定被害,還不得不假裝自己什麼都算不準而喝下長子的肉羹,這樣才回到了西岐。《左傳》、《國語》、《論衡》、《周易古筮考》等書中記載了很多卦例,非常經典。

周易六十四卦預測的準確率雖然提高了,但只有極少數人能看懂卦辭、爻辭。這時,第三位易聖應運而生,那就是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這幾篇就是《易傳》,是解釋《周易》的,以後的《周易》書都插在各卦、爻後及書後。

《易傳》一共七種十篇,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傳》《繫辭下傳》《說卦》《序卦》《雜卦》,被稱為「十翼」。

可能是因為《周易》的神聖,躲過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漢初,為了休養生息,採用黃老之道。幾十年後,漢武帝(前141-前87在位)欲有所作為,改變指導思想,於是採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從此才有了儒家的「五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秋經》。《易經》之名第一次出現。

現在我們就可以把《周易》與《易經》區別一下了。第一,在漢武帝之前沒有《易經》,只有《周易》,絕對不能說周文王寫出了《易經》,也不能說孔子研讀《易經》。在漢武帝確定《周易》成為儒家經典後之後,可以籠統地稱《周易》為《易經》,這就是說廣義的《易經》可以與《周易》畫等號。第二,狹義的《易經》專指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不包括《易傳》即「十翼」,這就像《春秋》與《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一樣。平時我們常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等名言,確切地說是出自《易傳》而不是狹義的《易經》。

歷史上有關《周易》的著作也大都稱《周易》,如權威的《十三經註疏》所收的魏王弼和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朱熹的《周易本義》,清孫星衍《周易集解》,近人有聞一多的《周易義證類纂》,李鏡池的《周易通義》,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收易類書目絕大部分稱《周易》或簡稱《易》,只有很少一部分稱《易經》。1988年「周易熱」時,嶽麓書社出版了南懷瑾、徐芹庭譯註的《白話易經》,看出版說明才知道譯註者的原書名為《周易今注今譯》,說明了出版社及編輯的無知與畫蛇添足。

1989年5月,中國周易研究會成立(1996年改為中國周易學會),首任會長是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明邦。1994年1月,河北省周易研究會成立,會長是張志春老師。以唐明邦、張志春這樣的博學大家,他們都選擇了「周易」而非「易經」,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周易」要比「易經」的範圍更加寬泛,即「周易」可以蓋住「易經」,而「易經」蓋不住「周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座大叔8 的精彩文章:

風水學習—中洲派玄空風水排龍立向原則
為什麼說「命理八字算命」對人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TAG:星座大叔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