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近日,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關於抑鬱和冠心病立場文件,指出15~3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抑鬱,比普通人群高2~3倍。女性約為男性2倍,尤其是年輕女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而且冠心病和抑鬱存在惡性循環,冠心病患者中抑鬱較常見,而抑鬱者預後較差。

冠心病合併抑鬱者常發生的氣短和(或)胸痛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無關,比其他傳統危險因素預測性更強。

這可能與抑鬱和胸痛有共同的神經激素途徑和遺傳背景有關。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圖1冠心病患者中抑鬱和胸痛的關係

冠心病合併抑鬱預後較差的潛在機制是複雜和多因素的,其中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炎症、內皮功能紊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生活行為和心臟代謝危險因素等都交織其中。

文件強調,識別和糾正抑鬱是提高冠心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可改善因素,臨床醫生應加強認識。

文件指出,對於繁忙的心臟科,貝克抑鬱自評量表較為實用,有助於可靠篩查抑鬱狀況。

在治療方面,藥物治療、各種形式心理治療、運動和壓力管理等均可選擇。

文件指出,儘管治療抑鬱能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後尚未證實,但對於嚴重抑鬱的冠心病患者,處理抑鬱有助於促進患者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其中,三環類抗抑鬱藥物在冠心病合併抑鬱患者中應避免使用。

總之,文件推薦:

1. 臨床醫生應該明了冠心病患者中抑鬱的較高共患情況,爭取對冠心病患者中篩查抑鬱。

2. 對於懷疑抑鬱的冠心病患者,應該移交到專科醫生診療。

3.可考慮運動和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

4. 對於冠心病合併抑鬱的患者,多學科治療必不可少。

貝克抑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根據下表自我評估,共21題:

總分10分:很健康、無抑鬱;

總分10分~15分:有輕度情緒不良,要注意調節;

總分大於15分者:已有抑鬱,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總分大於25分:抑鬱嚴重,必須看心理醫生。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來源:Vaccarino V, Badimon L, Bremner JD, et al.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018 ESC position paper of the working group of coronary pathophysi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SC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Eur Heart J. 2019 Jan 28. doi: 10.1093/eurheartj/ehy913.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8》!《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

長按圖片,顯示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流程:

歐洲心臟病學會「抑鬱和冠心病」聲明:建議冠心病患者篩查抑鬱,懷疑者應轉專科治療

歡迎關注「阜外說心臟」微信公眾號

「阜外說心臟」—患者教育大講堂由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推出,採用網路直播的方式,向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學、規範、靠譜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識。

每天一個微視頻,助您心血管健康。

關於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徵稿的特別提醒

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中國循環雜誌」名義徵稿,並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國循環雜誌》投稿,一定要登錄中國循環雜誌官方網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進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聯繫電話:010-68331974

訂閱點擊: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過節胖三斤?英研究:間歇訓練或比連續中強度鍛煉更「甩油」
他汀不能間斷吃!美34萬人研究證實,有心血管病的人漏服他汀,死亡風險增加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