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臭名昭著」的動視CEO Bobby Kotick的傳奇過往

「臭名昭著」的動視CEO Bobby Kotick的傳奇過往

動視暴雪現任CEO Bobby Kotick絕對是爭議頗多的角色。不久前,他在媒體發布會上表示「儘管2018年動視暴雪的財政收入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但我們並沒有完全發揮我們的潛力」,隨後便立刻宣布全球裁員8%,輿論嘩然。

更令人氣憤的是,在此之後,動視暴雪宣布為新任CFO Dennis Durkin發放1500萬美元的獎金,並將回購15億美元的股份,增持9%。此舉引發眾怒,英國遊戲工會代表發起請願,希望動視暴雪解僱 Kotick。有趣的是,這位CEO剛剛進入美國非盈利組織As You Sow發布的「2019年薪酬過高的CEO前100名」榜單,榜單顯示其薪酬高達287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9億元),其薪水得到了92%股東的贊成,就此來看,請願結果並不樂觀。

跳出此事,玩家對於Kotick的了解卻並算不多,甚至於有的國內玩家狂妄的說「動視暴雪這種CEO我上我也行,畢竟是做手游」。那麼今天,就讓遊戲觀察帶大家回顧Kotick傳奇的過往,介紹一個與以往印象不同的Kotick。

路遇貴人的Robert A. Kotick

Bobby Kotick,全名Robert A. Kotick,1963年出生於美國,在紐約長大,於20世紀80年代就讀於密歇根大學。1983年,他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一次籌款活動中,偶然與賭場大亨斯蒂芬·永利(Steve Wynn)相識,這個人對Kotick一生髮展影響巨大。一次外媒採訪Kotick,詢問其與Wynn是否依然保持聯繫,他的回答令記者感到驚訝:「他(Steve Wynn)就像我的爸爸一樣。」

Steve Wynn

這次見面後的第二天,Kotick和他的大學室友為了兩人創建的公司尋找投資者而前往紐約。在此之前,他們設計的產品雖然並未得到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認可,卻讓Kotick產生了一些新的設計思路。永利得知了Kotick行程,邀請他與自己乘坐私人飛機前往紐約,飛行途中的交談讓永利決定投資Kotick,並最終為此支付30萬美金。

收購瀕臨破產的動視

在密歇根大學學習一年的藝術史之後,Kotick聽從喬布斯的建議輟學,準備在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軟體領域創業發展。

1987年,24歲的Kotick嘗試收購家用電腦製造商Commodore International,但卻因未能說服當時的董事局主席Irving Gould出售該公司控制權,最終失敗。其後,他出手收購了任天堂代理商Leisure Concepts的控股權,並在1990年6月成為該公司CEO兼董事長。在此期間,Kotick與EA公司有過短暫的合作。從動視後續發展路線來看,Kotick的經營理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EA的影響。

時間倒推回1979年,四位頂尖程序員離開Atari與Jim Levy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第三方遊戲發行商動視(Activision)。1985年,公司與Infocom公司合併,作為動視創建者之一的David Crane反對此次合併,並強迫Infocom改變市場策略,導致作品銷量慘淡。1988年,美國動視改名為Mediagenic,盈利狀況堪憂,公司瀕臨破產。

Kotick對於計算機軟體開發比遊戲代理更感興趣,在成為新公司CEO後不久便將手中股份出售。於1990年12月,與好搭檔Brian Kelly聯手收購了Mediagenic公司25%的股份。1991年3月,Kotick成為Mediagenic的CEO。

力挽狂瀾,扭虧為盈

Kotick對於改善公司現狀早已制定了一個計劃,他在採訪中表示他記得90年代初有個商業計劃,那是將公司收入通向10萬(美元)的道路,當時公司的目標便是發展成為和EA一樣的大型企業。

Kotick對Mediagenic進行大規模重組,並將公司名稱重新命名為動視,將動視遷址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公司於1991年將Infocom開發的20個遊戲做成CD發售,名叫「Infocom之失去的寶藏」,這套合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後續版本又發行了11個遊戲。

1992年,Mediagenic啟動了破產保護程序,最初的美國動視就此消失。

1997年,公司重新開始盈利,這段時間內公司經濟狀況拮据。Kotick在採訪中描述自己在那段時間內必須時刻關注工資單。儘管這不意味著對於遊戲質量可以隨意妥協,但公司真的沒有資金去在某款遊戲中投入更多。

恢復盈利後,Kotick連續出手,在接下來十年時間內收購了25個工作室,擴張動視遊戲製作團隊規模,《使命召喚》、《吉他英雄》等作品都誕生於這一時期。

推動動視與暴雪合併

2006年左右,大型多人在線遊戲(MMO)越來越火爆,持續的遊戲收入吸引越來越多的遊戲公司加入研發行列。但動視及其子公司並不擅長這種類型的遊戲研發。再加上企業面臨EA等遊戲公司的激烈競爭,主要遊戲系列銷售增長放緩,公司財政收入增長放緩。

Kotick迅速找到了解決方案,他與維旺迪首席執行官Jean-Bernard Lévy取得聯繫,希望取得《魔獸世界》的發行權。而 Lévy則更進一步提出將動視與暴雪公司合併,但維旺迪獲得合併後公司的控制權。Kotick與暴雪總裁Mike Morhaime深入交談後,意識到維旺迪可以幫助他們進入中國這個不斷增長的視頻遊戲市場,所以同意了這項提議。

Kotick向動視的董事會提議公司與暴雪合併,董事會於2007年12月同意。新公司將被命名為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公司總部仍位於加利福尼亞,Kotic將被任命為新公司CEO兼總裁。歐盟委員會同意這項合併案,最終於2008年7月9日完成合併,維旺迪持有公司52%的股份。

合併後的動視暴雪推出了多款經典作品,《使命召喚:黑色行動》、《小龍斯派羅》系列等等。動視之所以沉迷推出「年貨」系列,Kotick的影響不容忽視。相對於一款遊戲的收入,他更關心一個IP能否成為持續多年的「搖錢樹」,希望把每一個IP的剩餘價值榨乾,這也是Bungie(《命運》系列開發商)、Respawn(《泰坦隕落》、《Apex英雄》開發商)等工作室成員出走動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結語

公司收入連創佳績,動視暴雪積累到了足夠的資金。2013年7月25日,公司宣布以58.3億美元的價格從維旺迪手中收購4.29億股股票,交易結束後動視暴雪成為一家獨立的遊戲公司。2016年,因公司財政狀況良好,他再次獲得加薪,並將為公司服務到2021年。

如今「臭名昭著」的動視暴雪,2017年還在Metacritic評選的全球評價最高的大型遊戲發行商中排名第四。如今,Kotick已經將移動領域視為下一個收入增長點,而《暗黑破壞神 不朽》的出現是否受其影響卻不得而知。

從瀕臨破產到世界最大的遊戲發行商之一,動視暴雪在Kotick的手中不斷壯大,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一方面,他曾威脅索尼公司,若不降低PS3主機售價,動視將停止為PS3平台開發遊戲,也曾支持舉辦獨立遊戲比賽,希望以此增加遊戲開發者熱情;同時,他又狠心大規模裁員將收回的利潤分給公司股東和高層,並為了公司盈利毀掉不少的IP和遊戲工作室。

一個人的善惡無法輕易評判,但從商人角度來講,Kotick絕對是成功者。儘管玩家評價他的眼裡只有金錢,但這在另一層面上也是對投資者負責不是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觀察產業媒體 的精彩文章:

大廈將傾?大規模裁員 動視對暴雪影響力增強令人擔憂

TAG:遊戲觀察產業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