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方外圓,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老子》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一滴水,可方可圓,澤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
"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樸實無華,但蘊含著人生哲理。
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1
做事要方
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
就像腳下的剎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彷徨。
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
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裡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
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
記者問他,當時是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立功贖罪的機會?
他搖搖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
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
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一輩子問心無愧,如此便好。
2
做人要圓
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蘇軾在 63 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自嘲,酒後的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凄涼的失意。
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
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
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彌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3
內方外圓
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在《資治通鑒》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
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之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
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
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您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您的弟弟,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可見您是昏君。」
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為什麼這樣說?」
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
「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
「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
唯有向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4
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
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
便如手中執筆,半緊半松最自然。
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
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
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
※佛,無處有,佛,又無處不在
※年味越來越淡背後,真相其實是這樣!
TAG:禪定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