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代報喜

現在的高考,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但是,與古代的科舉考試要求相比,那就差遠了——科舉考試嚴重違規,可以殺頭!

吳敬梓《儒林外史》對科舉考試多有諷刺,其中的《范進中舉》,大家都特別熟悉,寫的是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後喜極而瘋,最後靠老丈人一巴掌打回原形。

《儒林外史》中范進,非常可樂:眾人找范進報喜時,「范進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正在市場上賣雞。瘋了以後,「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髮,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著掌」。

但是,當時的范進穿著什麼衣服,吳敬梓沒有詳細描寫。

吳敬梓為何不詳細描寫范進的服裝呢?不好寫。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秀才

范進未中舉前,身份自然是秀才。秀才、舉人、進士,是科舉時代的三種功名。所謂功名,其實不是「幹部身份」。沒有功名的,屬於平民,即普通老百姓。有了功名,就是縉紳階層,跟家裡有沒有錢沒關係,並且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既然是「幹部」,就有相應的政治待遇與經濟待遇。經濟待遇包括免除賦役等,政治待遇包括免受刑罰等。這些待遇,比功名更實惠,不是虛的。

秀才的服裝,民間往往稱之為秀才服。實際上,民間及影視劇中的秀才服,是古代的童生服,是沒有考取秀才的讀書人所著的服裝,只要有錢都可以製作。真正的秀才服,屬於官服,是有嚴格規定,不能違規製作。根據這些規定,范進未中舉前已經具備了秀才資格,所以應該穿著官服。儘管范進家很窮,但這涉及身份與面子問題,弄個破的,甚至大家不最想的紙紮的官服都有可能。

《儒林外史》中如果寫范進穿著官服,那就沒什麼趣味性了。吳敬梓是著名作家,寫范進穿著官服後面的許多情節不好展開,所以乾脆不明寫,讓大家去猜。

小說中不寫明,但范進當時的服裝,完全可以通過相關史料與文人著述,完整地還原出來,並且很有意思。某種程度上,比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還要讓人捧腹大笑。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古代文人娛樂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也是明科考場上的經歷者。崇禎十五年(1642),王夫之中了湖廣鄉試第五名舉人,這個成績相當出色。崇禎十六年(1643)春,王夫之赴京參加會試,考中了就是進士,登上科舉考試的頂峰。但天下大亂,因為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王夫之進京道路被阻,只好半道返回了。

王夫之《識小錄》載:「鄉試榜發,例給青袍易藍」「舉人中會試……服色不應有殊。」

王夫之與范進一樣,都曾參加了鄉試,所以對考生的服裝記載,完全是可信的。自己穿過的衣服,怎麼可能寫錯呢?根據王夫之《識小錄》的這兩段記述,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身上穿的即是「官服」。

王夫之與范進,參加的都是鄉試,是同一個層次,服裝當然與王夫之相同。參加鄉試,還能中舉,這非常不容易。有的一個縣,一個朝代才會有幾個進士,能見到的只有舉人。

最常見的,則是秀才。秀才的名額是按縣劃分的,教育質量再差,都會有秀才。這方面,同樣有相關史料。當然,官方記載肯定是正面的,不太好玩。真實的記錄,往往在文人著述與民間傳說中才能揭示出來。官方如實記錄,不僅面子不好看,弄不好還要被問責。

清代直隸地區民謠曰:「三年一考久曾經,永遠纓冠借不成。到時仍將氈帽替,糊層紅紙替紅纓。」 這首民謠的意思是是說:科考中的考生,必須穿官衣、戴官帽。舊時有錢人太少,添置專用的考試服裝,對多數家庭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不像現在買套「校服」那麼簡單。這樣,窮人家的子弟在考試時,服裝往往要借。借還要向有官服的人家借,同樣也很困難。這樣,沒錢又無處借的考生家,便用紙來糊,像演戲一樣,反正都是一次性的。更況考中的幾率很低,不考又不甘心,所謂「不到黃河心不死」。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窮秀才

另一首直隸地區民謠則曰:「國家考試太堂皇,多少書生坐大堂。油板壓車為試案,考終衣服亮光光。」這首民謠的意思是說:科舉考試不僅對考生是個難題,對官方同樣是個難題。清代的一些縣,也是相當窮的,連專用的考場及相應的設施都沒有。輪到考試時,便將縣衙大堂改作臨時考場,考生似乎就成了坐堂問案的縣太爺。

有了考場,考生用的桌椅同樣也成問題。沒有辦法,官方就讓考生自備。自備的桌椅,自然是千奇百怪。如果考生離縣、府城比較遠,背著桌椅去考試也不方便。於是,大多數考生就在城裡向住戶臨時租用。大家都同時租用,也租不到像樣的。所以,有時賣肉的案板,彈棉花的用具等,也會被考生租作考試桌椅。

考舉人的鄉試,一般設在省城。省里的條件也是有限的,比縣裡也好不到哪兒去。這種情形,有個清代著名文人遇上了。

——劉大櫆是清代的著名作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很多人在課本中讀過他的文章。劉大櫆是在京城參加鄉試的,但京城一下沒有那麼多考場。考生可以帶桌椅、租桌椅,自己帶考場就不可能了。因考棚(考場)數量不足,官方只好搭建臨時考棚,劉大櫆即被分配在這樣的臨時考棚中。這種臨時考棚也是一次性的,質量很差,考試時適逢颳風下雨,臨時考棚又露雨,劉大櫆的衣服與試卷都被淋濕。這種情形,嚴重影響了劉大櫆,最終以落榜告終。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古代殿試

《范進中舉》中,范進的老丈人為什麼不敢打女婿呢?因為老丈人是「民」,中舉人的范進是「官」,民打官是違法的。明清時期,一般情況下舉人不直接授官,而是安排當吏,相當於高級辦事員。但如果進士數不足,舉人也可以授官、陞官。如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功名只是一個舉人,最終成了高官。這種情形,不是絕對的。

更重要的是,舉人是「幹部身份」。舉人參加會試時,試卷上首先要寫自我簡介。這種簡介的寫法是:「臣舉人XXX」。

應該說,舉人屬於「准官員」。袍服的顏色,則由秀才的藍色,換成官服色之一的青色,款式上與正式官員無異,靴子也與官員相同。並且,全套服裝都是朝廷發給的,不用自己製備,更不會出現用紙糊的情形了。

古代最嚴肅的科舉考試,有時比演戲還熱鬧!

老秀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情偶記 的精彩文章:

黃庭堅的後人今何在?其實,很多人見過,甚至經常見!

TAG:閑情偶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