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趙孟頫的書風由早期到晚期轉變的過程

趙孟頫的書風由早期到晚期轉變的過程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這是大德四年(1300年)的作品,圓活遒媚,筆法純熟精細,看得出其基本功之紮實,但過於追求字形上完美卻缺乏點畫的變化,而且筆劃太細缺少厚重感

大德末、至大初(1308年前後)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洒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布局,筆劃的厚重明顯比大德四年有所增加,這是趙書最具書卷氣的時期

對古人妙到毫巔是越來越神往。我體會趙此帖中象翁志飛所說「古人的尖筆」並不乍眼,全帖卻走筆從容,骨肉停勻。對筆尖的調弄尤令人嘆服。

這是趙書風中晚期的作品,分別有三門記,歸去來辭等,其筆法比以往更硬朗己不再圓活遒媚,筆劃堅實方圓兼備,墨濃而富有厚重感,三門記和歸去來辭筆法一致,應該是同一時的作品

到了晚年後期的作品如膽巴碑,煙江疊嶂圖詩,七絕詩冊,陶淵明五言詩等,這時的書風又要圮前期的作品用筆上要圓潤些,更講究點畫而非字的結體,看似隨意而書,卻神韻自然,此時的作品特點是出鋒更多面,點劃更豐畗

瞻巴碑圓筆要比三門記梢多

煙江疊嶂圖詩

七絕詩冊

陶淵明五言詩

睌期的作品看得出融入了宋朝常用的筆法,這是以前時期不多見的

煙江疊嶂圖詩的一些」點」寫法

斜點

撇點

很明顯三門記時期作品

補充一下,閑居賦沒有年月,按其用筆應該是晚年作品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麼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趙孟頫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他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時人稱讚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並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趙孟頫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他工於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拒付文人 的精彩文章:

蔡襄書法《謝賜御書詩》
柳誠懸《唐逥元觀鐘樓銘》

TAG:拒付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