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死後為何被李世民怒砸墓碑?只因他犯了千古君臣大忌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魏徵是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創建「貞觀之治」的首功之臣,也是唐朝初期最家喻戶曉的公卿,有「一代名相」的美譽。(註:魏徵,漢字簡化後寫作「魏徵」,以下採用此種寫法。)
魏徵之所以能以「賢臣」之名永載青史,主要原因還是他敢於直言進諫,和李世民共同譜寫了很多君臣佳話。當明君遇上賢臣,此乃社稷之幸,百姓之福,李世民與魏徵就是這樣的明君賢臣典範。
大到國事,小到家事,細到私事,對於皇帝李世民的方方面面,魏徵的諫言可謂是無孔不入。據《舊唐書》記載,魏徵前後上諫超過兩百事,皇上旅遊他要管,選妃他要管,玩鷹他也要管。
縱然魏徵管得如此之寬,已經大大逾越了人臣本分,但李世民對此卻甘之如飴,每每虛心納諫,全然接受。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君臣二人仍然保持著很深的感情,李世民悲痛欲絕,廢朝五日,親擬碑文,賜謚號「文貞」,同年魏徵入凌煙閣。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左右感嘆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引用自《舊唐書·魏徵傳》)
李世民一直以魏徵為鏡來更正自己的言行,魏徵的去世讓他猶如失去了左膀右臂,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但是,李世民的態度卻在魏徵死後不久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巨大轉變,李世民不但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憤然推翻了親手為魏徵立的墓碑,大罵魏徵是奸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李世民向來以大度能容著稱,他忍了魏徵大半輩子,為什麼偏偏跟死人過不去呢?此事的緣由有兩件事。其一,侯君集因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官,而此二人都是魏徵推薦給李世民的。其二,魏徵經常把寫給李世民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此事李世民是在魏徵死後才知道的。
細究這兩件事,事件一隻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其實還是事件二。魏徵確實說過侯君集和杜正倫有宰相之才,但是由此斷定魏徵參與了謀反之事是十分荒謬的,李世民是何等聰明之人,他在沒有查到任何確切證據的情況下,是萬萬不會下此決斷的。李世民真正在意的還是第二件事。
無論是商場還是官場,追根究底都是名利場,在封建王朝時期,「貪名」和「圖利」同樣是人臣大忌,罪不可恕。
李世民為了篡奪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而魏徵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卻投入到敵人李世民門下,違背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傳統價值觀,此二人都是有嚴重道德污點的人,他們傾盡一生,只為洗白自己,「名」對他們來說不但比「利」重要,甚至比「命」重要。
魏徵把諫言給史官看,無非是想名垂青史,這就是在與李世民爭「名」。對於魏徵的屢次冒犯,李世民選擇一忍再忍,無非就是想留下個「明君」之名,可他魏徵竟然如此不知好歹,竟想把好名聲落到自己頭上,這無疑是犯了李世民的大忌。所以,李世民的怒氣瞬間迸發,不惜與死人魏徵反目成仇。
解除兒女婚約,推翻魏徵墓碑,李世民此舉實屬過激,他本人後來對此也有所認識。魏徵死後兩年,也就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結果不盡如人意,李世民當即感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李世民在失意時又懷念起魏徵的好,後悔當初的衝動之舉,於是下令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並重立紀念碑,君臣之情最終也算是重歸於好。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李世民與魏徵:為了洗白道德污點,不得已成了「明君賢臣」典範
※17歲崇禎剛登基,只用一招就輕易剷除魏忠賢,背後原因鮮有人懂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