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首古詩全面反映陶淵明的農耕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卻樂此不疲

一首古詩全面反映陶淵明的農耕生活,雖然貧困但是卻樂此不疲

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陶淵明早就已經成為一個象徵。他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開闢了中國古典詩詞當中的田園詩,而且他「不為無斗米而折腰」的高尚品格在後世贏得了很高的讚譽。

我們最熟悉的詩歌,莫過於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和大自然,身心融為一體的詩人形象。畢竟在官場當中處處不得意,回到故鄉,以種地為生倒也是人生一個瀟洒豁達的選擇。

但是正如古人所說,隔行如隔山,種地的農耕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那麼簡單。在陶淵明的歸隱生活當中,有一首古詩全面地反映出了他的農耕生活狀態,雖然貧困,雖然反映出的是一個不合格的農民形象,但是陶淵明依然樂此不疲。

有詩為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就是陶淵明非常著名的《歸園田居·其三》,其中的每一對詩句都經常拿來作為考題。尤其是「帶月荷鋤歸」中的「帶月」經常和成語「披星戴月」中的「戴月」作為對比,來考察孩子們對於詩歌中具體用字的掌握程度。

在古詩的一開始就反應出了陶淵明作為一個農耕者的不合格之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既然是歸隱田園。那麼為了維持生機,就必須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吃。農民是我國傳統社會當中歷史最悠久的職業,雖然不見得技術含量有多麼高,但是,一下子從一個書生轉行當農民,其中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所以,陶淵明收穫的只是「草盛豆苗稀」。在他所打理的這一片田地當中,野草到處都是,但是豆苗卻稀得可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陶淵明對於這一片土地幾乎傾盡了全部的心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晨的時候就開始下地剷除雜草,一直到晚上等到月亮出來的時候才扛著鋤頭回到家中。

為了這一片土地的收成,可謂披星戴月傾盡全力。

而且在山間開闢的這一片土地當中,交通情況也很不理想。「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狹窄的,曲折的小路上到處雜草叢生。過一趟幾乎都要弄髒了詩人的衣服。而且在陶淵明「帶月荷鋤歸」的時候,遭遇「夕露沾我衣」,打濕了衣服。

雖然這情況有點尷尬,但是詩人的內心依然樂此不疲。畢竟「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相對於在官場當中受到的那些挫折和令人無奈,如今被露水打濕一點衣服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此時的陶淵明歸隱山林並沒有多長時間,對於農耕生活依然懷有很高的興趣。但是等到他年邁之時,已經沒有力氣在從事農業勞動之後,不得不以乞討為生。在他後來的一首古詩當中所寫「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淵明的晚景凄涼,讓今天的我們心生感慨。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這是寫春天最華美的古詩,集聚所有盛唐的風采,沒有之一
李商隱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古詩,最後10個字寫出多少人生無奈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