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它是太陽系的活化石,地球的前身,仍然保持著45億年前的模樣

它是太陽系的活化石,地球的前身,仍然保持著45億年前的模樣

太陽系是地球的母星系,也是人類生存的家園。太陽系因太陽而形成,先由太陽的形成,隨後形成了各大行星及其他天體。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想搞明白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雖然對此有過不少的理論研究,但是還需要在太空中尋找到相關的證據才行。

想要弄明白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那必須要尋找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物質構成的天體,也就是尋找太陽系活化石。這樣的天體存在於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可能有人不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太陽系活化石天體只存在於太陽系邊緣,而不會出現在太陽系的內陸地帶?

這其實跟太陽風的影響有關,如果是存在於靠近太陽的地帶的天體,它們受到太陽風的影響就大,漫長歲月的太陽風照射,早已讓構成天體的物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然也難以保持太陽系早期的成分和模樣。只有太陽系邊緣,受到太陽風的影響較小,那裡存在的天體有可能還保持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模樣。

為了探索太陽系邊緣地帶的柯伊伯帶天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於2006年1月19號發射了新視野號探測器,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探測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冥衛一)和探測位於柯伊柏帶的小行星群。

經常漫長的9年多航行,它終於到達了太陽系邊緣,先後探測了冥王星及它的衛星,然後向著柯伊伯帶前進。近期,新視野號成功完成對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的飛掠探測,這是人類首次看到太陽系的最遠天體。這個2014 MU69天體有著非常令人驚訝的外形,它就像一個葫蘆,由一大一小兩部分組成。

2014 MU69目前仍然保持著45億年前的樣子,相當於地球形成之初,通過探索研究它,可以為人類解答宇宙中行星形成的問題。對於行星形成的原因,現在有一個主流的理論是卵石吸積機制,有科學家認為,太陽形成之後留下的各種物質,塵埃緩慢聚集。

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下,這裡物質先是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各種小天體,然後這些小天體再次相互靠近,形成最原始的星體,這個星體就是最原始的行星胚胎。後來這個原始胚胎再通過引力吸引聚集其它的物質和天體,慢慢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行星,地球也有可能是這樣形成的。

2014 MU69這種由大小兩部分組成的怪異天體,有可能就是太陽系早期小天體形成之初,由兩個小天體吸引聚集而成,這種情況並不是撞擊,而是兩個差不多數百米大小的天體,以緩慢的速度公轉,然後不斷靠近,最後非常溫和地結合在一起。因此,2014 MU69天體其實就是原始的行星胚胎。

那為什麼2014 MU69這個原始行星胚胎最後沒有形成行星呢?這可能跟它周圍沒有足夠的物質有關,通過新視野號的探測,並沒有在這個天體周圍發現較大的小行星或衛星,它的周圍一片空闊。當這個行星胚胎形成之後,卻發現周圍沒有什麼物質可供吸附,因此它也不可能逐漸向行星軌跡,最後一直保持現在這個模樣到現在。

如果我們能夠登陸這顆天體並採樣,就有可能揭開太陽系行星的形成之謎,也有可能揭開宇宙中行星的形成之謎,可惜新視野號並沒有登陸這顆活化石天體的任務,還需要科學家未來再派新的探測器登陸採樣返回。

那麼,像2014 MU69這樣形狀的天體在太陽系是獨一無二的嗎?當然不是,歐空局羅塞塔探測器所探索的67P彗星也具有類似的一大一小結構,兩樣驗證了卵石吸積模型確實有可能是行星形成的原因。未來人類還會在柯伊伯帶探索發現更多的天體,相信還會發現很多像這樣一大一小組成的奇異天體。

如果新視野號能夠在未來深入柯伊伯帶,發現更多類似這樣活化石的結構,那麼行星形成之謎或許就可以揭開,這對於人類探索宇宙會有新的認知,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只有對行星的形成有更多的了解,我們才能夠對地球本身有更多的了解。

要知道,人類現在雖然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但是我們對自己的地球還有很多的未知,其中地球的構造,地球內部的情況,我們了解得非常少。只有揭開行星形成之謎,或許就可以揭開地球內部的真實情況。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樂天天見 的精彩文章:

有一天人類走到宇宙的邊界,能看到什麼?可能會有三種答案
科學家在20光年外發現一顆超級地球,可能已經孕育出生命

TAG:快樂天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