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蕅益大師只是凈土祖師嗎?他的經歷和學識會讓你驚呆
外離相即禪 · 內不亂即定
歡迎關注江西黃龍禪寺
正月廿一是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蕅益大師是人盡皆知的凈土祖師
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被後世追奉為蓮宗九祖
而這位祖師的才華學識
更是舉世無雙
才華出眾者故事也自不凡
蕅益大師飽讀詩書
但也自有一番傲骨
幾經波折才皈依凈土
從一個反對佛教的儒生
到一個學教參禪的法師
最後成為凈土一代大德
少時也曾對佛教有誤解
年少時的蕅益大師,可說不上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蕅益大師出生於一個佛教家庭,父親日夜誦念《大悲咒》,十年未得子,一夜夢到觀音菩薩前來送子,才有了他。孩童時,每當他問起「我從哪裡來?」父親便跟他講:「你是觀音菩薩送給我們的。」
於是,依稀懵懂的他,也跟著父親,咿咿呀呀地學著唱念佛號,諷誦經咒。很快,他便到了適學的年齡。或許是得到菩薩的加被吧,無論經史子集,別人眼中佶屈聱牙的文章,在他那裡卻過目成誦。
跟所有求學期間的孩童一樣,學到了知識的他,開始審視父母的言行。一次又一次,他回到家裡跟父母說:「爹,娘,你們學佛是不對的,孔聖人的教導才是經世濟國之學。」
換了別的父母可能已經拿著笤帚氣急敗壞追著他打了。可是父親畢竟是久修的老參,內心調柔,聞言只是嘆息一聲,繼續念他的《大悲咒》。
「父親居然不理我,也太小瞧我了吧!哼,別以為我是小孩子我就什麼都不懂,我就是要和佛教對著干,還要做得有理有據!」小蕅益大師心中默默想到,大筆一揮,便是十篇雄文,佛老並辟。
原本七歲開始,耳濡目染久斷葷腥的小蕅益大師,此時忽然開始喝酒吃肉,以表示自己的見識與決心。父母看得暗暗搖頭,卻也無可奈何。
佛教說的好像有道理
跟很多儒生一樣,對佛教產生誤解的小蕅益大師,為了更加了解自己反對的佛教是怎麼一回事,決定深入了解佛教是什麼,因此開始批閱佛典。這一看不得了,佛書裡面深奧的義理,縝密的邏輯,瞬間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他從來沒有想到,佛法不僅僅是表面上老生常談的勸善和因果,他也從來沒想到,看似簡單的念佛持戒,背後有著這麼嚴密精深的道理。
同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雲棲祩宏大師,又名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有兩本著作,一名《蓮池自知錄》,一名《竹窗隨筆》。
這兩本書內容雖然不是對經文的註解,但是卻代表著蓮池大師對佛教各宗派主旨的理解,更記錄了不少蓮池大師修行中的感悟。蕅益大師看了這兩本書之後,才了解到佛法並不像自己想像得那麼簡單。
看完這兩本書後,蕅益大師心中久久難以平靜。他忽然想到了自己寫出來的那十篇貶斥佛老的文章,本來想著立德立功立言,希望這十篇文章流芳百世的。此時一想起來,不免覺得面紅耳赤,羞臊難當。
「沒想到這看似在糊弄老人的佛法,其實有那麼深奧的義理。看來古人說得沒錯,要常懷謙虛,多多學習呀再說話呀。」
於是,他趕緊把這些文章付之一炬。從此再不提闢佛之言,功名富貴也先放在一邊,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再說。
只有凈土才是我的歸宿
學佛之初,蕅益大師哪裡想得到,自己最終的歸宿居然是佛教呢?按照他的想法,這門深奧的學問,也只是自己功名科考之路上的一個加分項吧。
因此,學佛之初,他還展開了對《論語》的註解工作。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父親忽然就往生了。
按照儒家的思想,父沒觀其志,蕅益大師便按照父親遺志,以佛教方式治喪,為父親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
誦經是一個令身心沉靜的過程。在誦經中,蕅益大師享受到了法樂。而一旦放下經卷,卻感到被喪父之悲吞沒。他忽然想到:「不如出家做個僧人,豈不也挺好?」
這個念頭萌生後,他對佛教的熱情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甚至經常夢到遠在曹溪的憨山德清大師。因此他堅定了志向,終於在憨山大師的高足雪嶺禪師座下出家,從此禪凈律密,台賢嘉慈,八宗同參,廣學深修。
如此修學了四年,蕅益大師可以說是當時的大禪師、大法師了。這天,正在打坐的他忽然聽到外面有人來信通知,母親病重。
幾年前的喪父之痛讓他深感無常迅捷,盡孝宜早,於是二話不說,他便回到故鄉,親自伺候病重的母親。為了給母親補充營養而又不至殺生,蕅益大師甚至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烹制給母親食用。
然而世間一切,終究是無常的。如此盡孝,雖然圓滿了他的孝心,卻挽不回母親的離去。眼睜睜看著母親往生的蕅益大師,忽然有點理解,為何包括父親在內的許多佛子,都以凈業為歸。
畢竟人生無常,指不定那一口氣去了,生命就結束了啊!有什麼比找到一個安心處,讓自己得以坦然面對生死更重要的呢?至於這個安頓處在哪,有人選擇了禪,有人選擇了凈,如此而已。
於是,往日那個才華橫溢,傲骨錚錚的書生,此刻終於成為了一名口念彌陀,心安凈土的凈土大德。他發願說:「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黎,令疾生改悔。」從此一句佛號,伴隨終生。
一場大病,讓蕅益大師徹底通身靠倒,含淚念佛。(凈界法師)
蕅益大師年輕時,也曾「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後因一場大病,方知業力之可懼,遂對凈土法門升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參禪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禪。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凈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挽。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這個就是身為《本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凈土法門的本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凈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請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助建寺廟 功德無量
期待您的支持與參與
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付出萬文收
※肉眼看不到的福報:獻給行善後感覺沒得到回報的人
※什麼是「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TAG:黃龍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