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百年投行品牌成為歷史,美國銀行各業務去掉「美林」
在 2008 年那場抹去美國人 9.8 萬億美元財富的金融危機中,一批久負盛名的大投行從此作古,比如全美第四大和第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
當時排名第三的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差一點步它們後塵,直到美國銀行(BofA)出資 440 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的業務實體才得以保留。交易完成後,美國銀行和美林證券合併成為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但是交易完成十年後,美國銀行集團決定重塑品牌,宣布今後將在大部分業務中刪除「美林證券」的名稱,改稱「美國銀行」的抬頭經營。其中私人銀行部門直接叫美國銀行,投行和券商業務改稱美銀證券。僅有資產管理部門保留「美林證券」的稱呼和標誌性的藍色公牛 Logo。
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 Brian Moynihan 對《華爾街日報》說,「我們將繼續作為一個整體,沿著我們十年前開始的道路前進。」但《華爾街日報》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美林證券由查爾斯·美林(Charles Merrill)在 1914 年創建,他在全美近 100 個城市設立經紀分行,通過電傳打字機與總部進行聯繫,幫助客戶交易股票。因為美林證券的 Logo 是一隻藍色公牛,它在 1971 年的廣告中自稱是「美國的牛市」。
次貸危機前,美林證券還曾持有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約 45% 的股份,總的資管規模接近 2 萬億元美元。
《紐約時報》記者安德魯·索爾金(Andrew Sorkin)在《大而不倒》一書將美林證券比作二戰後數十年間伴隨美股牛市興起的投行業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風頭蓋過先鋒、富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任何一家基金或者投行,「整個美國都看好美林公司的前景。」
但是 1990 年代不計成本的擴張,以及傳統股票經濟業務受到電子交易和其它低傭金經紀公司的衝擊,暴露了美林證券脆弱的高成本、低收益的盈利模式。另外,美林證券的許多投資銀行業務都是建立在數量而非盈利的基礎上。千禧初,美林證券裁員 25%,大約有 1500 名員工失去了工作。
當時新上任的美林證券 CEO 兼董事長斯坦利·奧尼爾(Stanley O"Neal)一邊進一步削減經營成本,一邊攜美林證券進入收益高同時風險也高的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品市場。
這幫助美林通過使用自有和客戶資金賺取的利潤從 2002 年的 26 億美元,漲到 2006 年的 75 億美元。2006 年年底,美林以 13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美最大的次級抵押貸款公司——第一富蘭克林金融公司(First Franklin)。
但是次貸危機開始以後,這些衍生品反過來拖垮了美林。美林證券持有的這些衍生品承擔了抵押貸款違約風險,越多貸款違約,美林證券賠的就越多。2007 年 11 月,美林證券宣布因房貸衍生品虧損 84 億美元。而根據事後測算,美林證券在 2007 年 7 月至 2008 年 7 月間一共虧損 192 億美元,相當於每天虧 5200 萬美元。
2008 年 9 月,美國銀行在聯邦官員施壓下宣布併購美林證券。而美國銀行當時實際上被時任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視作解救雷曼的資方之一。但當時除了美國財政部,沒有機構有實力同時救兩家大投行。一定程度上,美銀美林的合併,加速了雷曼的倒閉。
題圖/Picryl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