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張獻忠是魔頭,他一句遺言短短10字,成功逆轉很多人的看法

都說張獻忠是魔頭,他一句遺言短短10字,成功逆轉很多人的看法

明朝天啟末期,朝政腐壞,奸佞當道,關外戰事激烈,明軍敗績連連,中原西北各地又連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天災和饑荒。處在最底層的農民衣食難繼,掙扎在瀕臨死亡的絕境中。天啟七年二月,西北農民揭竿而起,鋌而走險聚眾造反,公然攻打縣城劫掠富戶,明末農民戰爭由此開始。

在持續十七年的明末農民起義中,一度出現過號稱「十三家七十二營」的眾多義軍首領。然而經過十餘年艱苦卓絕的殊死拼殺,能夠倖存下來並發展壯大的也寥寥無幾。到了崇禎後期,只剩下李自成和張獻忠兩支隊伍。這兩個人有很多方面都很相似,都是陝西人,都出身貧苦,都當過明朝的兵。起義之後,兩人都在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手下當過同事。

高迎祥死後,兩人分道揚鑣,各自帶領一支人馬自立門戶,成為崇禎皇帝最為頭痛的兩個對手。然而兩人的歷史評價和地位卻天差地遠。李自成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農民義軍反抗昏暴之君的農民英雄,無論在史書中還是在文藝作品中,他都是一位光明磊落、義薄雲天的大丈夫奇男子,德才兼備,愛民如子用兵如神,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物。

然而相比之下張獻忠的口碑和歷史形象就要差的多。張獻忠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他為人暴躁兇橫,有著一種近乎病態的嗜殺習性,不論是明朝藩王還是明軍將士,不論是地主老財還是平民百姓,他都會毫不留情地痛下殺手。結果無論是官修正史還是民間野史、文人筆記中,有關張獻忠殺人如麻的記錄多如牛毛,可謂斗量車載、汗牛充棟。結果使得張獻忠的形象淪落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魔頭。

事實上,從有關歷史材料記載分析來看,張獻忠的隊伍軍紀確實不佳,他的大西軍擾民害民之處也確實存在。但是否真像古人說的那樣誇張就值得推敲了。試想古代軍閥攻城略地,無非是2個目的,一是想擴展地盤,二是想擁有更多的轄區人口,只有眾多百姓存在,才能保證供給他們足夠的軍餉和軍糧,以及提供足夠的兵員補充。

如果真像史料說的那樣嚴重,張獻忠所到之處統統殺得雞犬不留,那他的十幾萬大軍的糧餉找誰徵收?士兵缺額從哪裡補充?傷兵損將打下一座城市,就為把它變作一片廢墟的無人區?這種明顯違背常理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並沒有多大。因此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於張獻忠是否進行過大規模屠戮的爭論非常激烈,至今仍未有定論。

不過,張獻忠死前的一句遺言,卻能讓人看到一個與人們印象中截然不同的張獻忠。《客滇述》記載,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感到前途兇險,於是召集孫可望李定國等幾個養子叮囑後事,留下一句遺言:「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雖然只有10個字,卻逆轉很多人對他的看法。

這句遺言證實,張獻忠的胸懷境界並非如人們想像中那樣不堪。他與明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明朝畢竟是自己的祖國,當明朝遭遇到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他立即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明朝一邊,掉轉矛頭一致對外,在大是大非之際,他能夠顧全大局以國家大義為重,實在難能可貴。他的這句遺言為日後大西軍發展方向定下基調。

他死後,大西軍在李定國等人領導下轉戰西南十幾年,成為反清復明運動的中流砥柱,和明朝復興的最後希望,一直戰鬥到明朝最後時刻。1662年6月,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清軍俘殺,大西軍最後一任統帥李定國聞訊後一病不起,不到一月就病死,死前還念念不忘張獻忠的囑託,對兒子說:「寧死荒郊,勿降也」。

參考史料:《客滇述》《永曆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乾隆強迫英國大使磕頭,受到全世界嘲笑,有一位偉人卻說乾隆沒錯
古代武術家為什麼輕易不敢上戰場?明朝一武術家用性命給出了答案

TAG: 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