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潘恩榮 孫宗嶺 張為志: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

潘恩榮 孫宗嶺 張為志: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

「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既能不忘人的自然屬性,又能觀照人的社會屬性;既能不棄具體人,又能尊重抽象人,是一種科技與人文共融、科技進步與倫理觀照共榮的創新文化。

立足新時代,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工業革命,構建「以人為本」的中國特色創新文化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同時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以人為本」的概念

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首先需要釐清「以人為本」的概念。

在近代科學的影響下,人的概念被物理學範式構建,如萊布尼茨認為人的構成是「單子」,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機器」的觀點等。此類將人理解為單純客觀存在或人是可以被人之外的客觀力量塑造的觀點,是一種富有自然主義色彩的觀點。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異化」現象越發凸顯,人處於「自然—社會」框架中,或以人類中心主義理解世界,或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理解自身。

但是,人兼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對人的理解就不能偏執一方。「以人為本」,既要看到人的自然屬性,側重於物質生存的一面,又要關注人的社會屬性,側重於精神自由發展的一面。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都存在相關論述,因此,釐清「以人為本」的概念以及構建相應的創新文化理論框架,可以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的理解。

在自然屬性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應重視個體、感性的人的生存;在社會屬性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自然屬性是人的生存屬性,社會屬性則是人的價值屬性。而中國傳統哲學對於人的理解,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出發,除了含有「自然—社會」的意思,還含有具體的人與抽象的人的意思。具體的人性源自上天,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上天是具體人性的抽象存在;同時,中國傳統哲學重視具體人的存在與塑造,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因此,對人的理解既要兼顧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又要兼顧具體人與抽象人的存在和發展。

自然人、社會人、具體人、抽象人,是「以人為本」概念框架的四個要素。自然人側重個體的自然性生存,社會人側重群體的現實存在,具體人側重個體精神的自由發展,抽象人側重群體現實存在的倫理基礎。「以人為本」,需要關注的既有自然人意義上的生存需要,又有社會人意義上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既有具體人生活水平的不平衡,又有抽象人生活水平發展不充分問題。

「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既要揚棄斯諾對於「科學文化—人文文化」的理解,又要揚棄物理學範式和「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爭論背景下的創新文化,是融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的理解與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的理解的一種新理解。「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既能不忘人的自然屬性,又能觀照人的社會屬性;既能不棄具體人,又能尊重抽象人,是一種科技與人文共融、科技進步與倫理觀照共榮的創新文化。

應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

立足新時代,面向新工業革命,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迫在眉睫又意義重大。

當今世界,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工業革命蓄勢待發。各科技領域發展迅猛,隨之而來的擔憂此起彼伏,如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隱私問題,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領域的倫理問題,等等。科技問題不期而至,其中大多涉及對「人」和「以人為本」的理解問題。很多時候,單純的倫理道德批判難以恰當解決科技發展及其引發的挑戰,並且有時也存在阻礙科技發展的可能。

當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科技領域受到各界關注,不少國家也投入了大量資源。以人工智慧為例,人工智慧代替人類勞動是新工業革命的趨勢,長遠來看,這對人類未來的自由發展或許存在有利的一面;但從人的自然屬性和個體的物質性生存等方面來看,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不進行制度完善,很有可能會給當下具體的人的物質性生存帶來不利影響。

再比如,基因編輯嬰兒問題,如果不解決基因編輯嬰兒產生的根源問題——具體人在HIV阻斷和治療相當有效的情況下還要選擇基因編輯以求一勞永逸免疫HIV,人的自然屬性和個體的物質性生存就難以得到保障。單純通過人的社會屬性和道德倫理批判很難規避這一問題。

當這些科技問題不期而至時,單純的強制性約束與倫理道德批判難以恰當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挑戰。甚至,過於強硬的態度有可能阻礙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使新的工業革命發展功虧一簣。因此,問題不僅在於解釋世界,而且在於改變世界,更在於恰當地改變世界。新時代的新科技問題和新工業革命問題,不能僅通過強制性約束與倫理道德批判進行治理,還需要一種合理的妥協和有效的創造,需要「以人文本」的創新文化。

開闢生態問題新視角

「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對於傳統的生態危機問題,也能夠開闢新的視角和領域。

生態危機的產生原因可以歸結為過於重視人的自然屬性,即過於重視人的物質性生存,人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而導致自然反噬。但是,如果在毫無任何制度保障的情況下強制關停高污染企業,或者不顧企業承受能力進行轉型升級,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重視人的社會屬性,即過於重視人的精神存在與發展。如此行為,在改善生態問題的同時會帶來失業和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因而並不能讓人感受到切實的幸福與生活的美好。

「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可以為治理生態問題提供一套方法論的支持,在傳統的「自然—社會」思維慣性中增加「具體人—抽象人」的維度。在對待自然生態問題上,要承認人向自然索取的合理性,這是尊重人的自然屬性和具體人的生存需要。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衡索取與保護間的關係,尊重人的社會屬性和人的抽象層面的道德倫理。

所以,我們既不能因為保護生態而無視人的自然屬性和具體人的物質需要,也不能為滿足人的自然屬性和個體的物質需要而放棄了對於人的社會屬性和道德倫理的堅守。因此,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文化,生態問題有望得到更恰當的治理。

無論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問題,還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問題,抑或是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都涉及對「人」的理解。我們尤其要留意,有些人工智慧與生命科技已經觸碰到人之所以為人的邊界。對「人」的衝擊可能不僅是「顛覆性」那麼簡單,很可能將「人」沖刷成「妖魔鬼怪」。新時代是人與新科技共舞的時代,解決好「以人為本」的問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便有望實現引導科技前沿發展、化解科技發展引發的危機以及解決中國社會的發展問題的偉大使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課題「新時代中國特色創新文化研究」(18VSJ08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大學科學技術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峰:AI與「靈導」——激發文學藝術新活力
關照宇 劉典:一帶一路推動形成開放新格局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