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英俄美意皆非友是敵
通過上兩文「挑戰『國際秩序』很正常,德國挑動兩次世界大戰很錯誤」;「德國打破『世界秩序』的教訓:朋友太少敵人太多」。我們談到德國半個世紀內就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心情太急迫。
有人會說,如果是俾斯麥當政就好了,至少「一戰」不會打起來。其實,2019年2月23日,我發表的兩篇俾斯麥對殖民地問題的看法和轉變就可以得出:俾斯麥雖然認為殖民地沒有用。
但在本國資本勢力的威脅下,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下,為了自身利益和德國利益他已經改變了自身思想。開始積極殖民地。
同時,俾斯麥也知道德國朋友少,需要廣交朋友擴大「德國系」的實力。然而,即使在他活著的時候,面對各個國家的利益,俾斯麥也不能找到朋友。
原因很簡單:歐洲面積過於狹小,強國又太多,各個列強間的矛盾都非常大,無法有效融合。
他更需要幫助「混沌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被經濟殖民的各個國家)中弱小的國家變成強大後才有真正的朋友、自己體系的實力才會擴大。
德國仍然很孤立。包括俾斯麥一直看重的「三國同盟」「三皇同盟」「德法俄同盟」,德國、奧匈、沙俄、義大利、法國五國之間矛盾太複雜了。其中,德國和奧匈的關係最為緊密。義大利則經常被後人恥笑,說什麼最有名的「某隊友」「最愛投降」的國家。
以三國關係為例,德國、奧匈、義大利這個組合內部問題非常嚴重。德國與法國關係矛盾、義大利則和英國關係非常好。因此,在挑選「三國盟友」的時候,本身就要理解各個盟友間的需求。
再早的「三皇同盟」也是這個問題。
德國國內一直有很強的勢力希望吞併奧地利,從而將整個德意志民族整合起來。因此,奧地利為此也非常傷腦筋。俾斯麥親自告訴奧地利:在我們的議會中,有些勢力要把奧地利併入德國,但這並非是我們的政策目標。
原因很簡單:歐洲面積過於狹小,強國又太多,各個列強間的矛盾都非常大,無法有效融合。
他更需要幫助「混沌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被經濟殖民的各個國家)中弱小的國家變成強大後才有真正的朋友、自己體系的實力才會擴大。
正是在俾斯麥地大力斡旋下,1873年「三皇同盟」才正式形成。但隨著保加利亞危機出現,奧匈和沙俄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緩解。德國目的是抑製法國、沙俄為了對付奧匈帝國則對法國表示支持。從而,法國和沙俄關係較為緊密,沙俄順勢又搞了一個「俄德法同盟」,在1880年代、1890年代都有這一「不穩定同盟」存在,但法國最終還是在「日俄戰爭」後主動與該同盟疏遠,重回「英法緊密關係」狀態。
在整個「一戰」前的二三十年里,德國主要與法國、英國為主要矛盾,但與沙俄、奧匈在中歐和東歐仍然有矛盾,德國仍然處在「孤立」狀態中。
「一戰」前,德國向拉美地區發展資本,直接衝擊了英國和美國的利益,特別是與墨西哥打得火熱,直接傷害到美國的核心利益。
同樣,在歐洲、亞洲,英國居主、法國居輔的政治格局,德國硬生生地去插手,例如那一時期,德國在中國是「最活躍」的外國侵略者。這些必然引發英法的不滿。在「一戰」中,德國並沒有和義大利做盟友,德國的盟友是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
「二戰」我們會在後文繼續詳細介紹。
挑戰「國際秩序」很正常,德國挑動兩次世界大戰很錯誤
德國打破「世界秩序」的教訓:朋友太少敵人太多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委內瑞拉與美國心理戰、謠言戰210天簡析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方略,必然導致與英國的殖民競爭
TAG:坐古談今 |